欢迎访问《岭南现代临床外科》官方网站,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23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3-04-20
    指南解读
    2023年V1版NCCN肝细胞癌临床实践指南更新解读
    陈茜, 陈捷, 陈涛, 陈亚进
    2023, 23(02):  95-99.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3.02.001
    摘要 ( )   PDF (10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发性肝癌是严重威胁中国人健康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据最新中国恶性肿瘤统计数据,原发性肝癌是目前中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和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其中75%~85%为肝细胞癌(HCC)。自2023年起,美国《NCCN肝胆管临床实践指南》以全新版面发布,将生物学行为明显差异的HCC与胆管癌分别叙述。其中2023年V1版《NCCN肝细胞癌临床实践指南》(下文简称新版《指南》)于3月10日首次发布,相较2022年V5版《NCCN肝胆管癌临床实践指南》中有关HCC的具体内容,新版《指南》有了较多更新,涉及筛查、诊断和治疗等十余个重要问题,对中国的肝癌治疗有借鉴价值,本文就此进行解读。
    论著与临床研究
    术前外周血循环肿瘤DNA在肝细胞癌微循环血管侵犯预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程诺, 任庆旗, 袁建玲, 吴柳盛, 林泽伟
    2023, 23(02):  100-105.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3.02.002
    摘要 ( )   PDF (10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术前外周血中采集的ctDNA针对肝细胞肝癌(HCC)病人的微循环血管浸润(MVI)是否存在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59例来自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确诊原发性肝癌的患者,术前一周内收集所有患者肿瘤相关术前的临床资料以及外周血ctDNA;术中采集患者的肿瘤标本进行病理分析判断有无MVI发生。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MV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在59例纳入研究队列的患者中,MVI阳性的患者有37例,MVI阴性患者有22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显示:ctDNA预测肝癌MVI发生的最佳截断值为0.80,曲线下面积为0.813,影响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ALT>40 U/L,较晚的TNM、BCLC分期,肿瘤最大径>3.5 cm和ctDNA >0.80与肝癌MVI的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ctDNA>0.80、肿瘤最大径>3.5 cm、较晚的TNM分期,是影响肝癌MV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筛选出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可更加直观的反应肝癌患者MVI的风险因素。比较不同水平ctDNA评分下的肝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的不同:根据ctDNA评分的最佳截断值将59例患者分为32例低ctDNA评分组及27例高ctDNA患者组,其中AFP>400 ng/mL、TBIL>12 μmol/L、APTT>39.5 s、PIVKA-II>40 mAU/mL、肿瘤最大径>3.5 cm及微血管侵犯阳性的患者在两组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外周血ctDNA可用于肝癌MVI的预测,并且对于肝癌患者的患者术前患者精准治疗提供参考。
    449例内镜下不同取石方式去除10 mm以内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分析
    王忠辉, 王维春, 张耿, 苏树英
    2023, 23(02):  106-110.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3.02.003
    摘要 ( )   PDF (10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不同取石方式去除10 mm以内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选用不同的取石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0年4月在我院行ERCP去除10 mm以内胆总管结石的449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取石方式不同,分为网篮联合球囊组(161例)、单纯球囊组(94例)和单纯网篮组(194例),比较三组在一次性结石清除率、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远期结石复发率等方面的差别。结果 网篮联合球囊组、单纯球囊组和单纯网篮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分别为97.5%、94.7%和91.2%,网篮联合球囊组和单纯球囊组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均高于单纯网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网篮联合球囊组、单纯球囊组和单纯网篮组内镜取石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分别为14.9%、19.1%和9.8%,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4.3%、6.4%和3.1%,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6%、2.1%和2.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网篮联合球囊组、单纯球囊组和单纯网篮组其胆总管结石复发率分别为1.9%、4.3% 和7.7%,网篮联合球囊组和单纯球囊组的胆总管结石复发率均低于单纯网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单独比较网篮联合球囊组和单纯球囊组其胆总管结石的一次清除率(97.5% vs. 94.7%),术后高淀粉酶血症(14.9% vs. 19.1%),胰腺炎发生率(4.3% vs. 6.4%),出血发生率(0.6% vs. 2.1%),胆总管结石复发率 (1.9% vs. 4.3%),网篮联合球囊组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稍高于单纯球囊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结石复发率稍低于单纯球囊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于内镜下去除10 mm以内胆总管结石时,选用网篮取石联合球囊廓清胆道对比单纯网篮或球囊治疗增加了一种取石器械,增加了手术步骤和时间,也增加了手术费用,但其具有较高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较低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较低的远期结石复发率,从患者的疾病治愈和获益角度出发,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建议选用网篮联合球囊取石的方式。
    HMGN基因家族在肝癌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的分析
    蔡典葵, 李昂, 杨思加, 韦金星, 闵军
    2023, 23(02):  111-117.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3.02.004
    摘要 ( )   PDF (47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肝癌中HMGN基因家族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TCGA和GEO数据库,分析HMGN家族各成员在肝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分析HMGN家族在肝癌不同分期的表达水平。然后,HMGN基因家族的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的预后相关性通过GEPIA数据库进行分析。最后,利用LASSO分析,构建肝癌预后风险模型,并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在肝癌组织中,HMGN1、HMGN2和HMGN4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织。肝癌Ⅰ期的HMGN1、HMGN2、HMGN3和HMGN4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Ⅱ期和Ⅲ期。HMGN1、HMGN2和HMGN4的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呈负相关。HMGN1、HMGN2、HMGN3和HMGN4的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呈负相关。基于HMGN2、HMGN3和HMGN4的预后风险模型可评估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结论 HMGN1、HMGN2和HMGN4可能成为肝癌新的诊断和治疗靶点。
    用Sleeping Beauty转座子筛选肺癌相关基因及功能研究
    朱祥平, 高增鸿, 马若骛, 汪瑾, 刘颖, 郭雅彬
    2023, 23(02):  118-126.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3.02.005
    摘要 ( )   PDF (508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睡美人(SB)转座子筛选肺癌相关基因的应用。方法 采用Sleeping Beauty转座子插入T2/Onc盒子(T2/Onc cassette)诱变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C)的模型,挑选阳性克隆,高通量测序筛选共同插入位点(CIS)及候选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系NCI-H1299中验证筛选出的COL11A1基因功能,采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等检测NCI-H1299细胞系敲低COL11A1前后的增殖能力及其对顺铂的敏感性变化,采用Transwell细胞迁移、侵袭实验比较其迁移、侵袭能力变化。结果 使用转座子筛选中通用的蒙特卡洛模拟法确定CIS,以P<0.05为界,共找到252个CIS,包括675个候选基因。结果显示,筛选出的COL11A1基因可以促进NCI-H1299细胞系增殖(P<0.01)、迁移(P<0.001)、侵袭(P<0.001)并介导其顺铂耐药(P<0.001)。结论 本研究证明了使用SB转座子插入T2/Onc诱变HBEC的模型能够很好地筛选出肺癌相关基因,并证实了COL11A1可以促进NSCL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并介导顺铂耐药及上皮间质转换。
    RAI14高表达促进前列腺癌骨转移并与不良预后相关
    范辉阳, 赖义明, 周杰, 陈勇明, 唐晨, 李凌峰, 吴永鑫, 郭正辉
    2023, 23(02):  127-134.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3.02.006
    摘要 ( )   PDF (53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RAI14在前列腺癌细胞系中的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的相关性及其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促进及机制。方法 通过对数据库进行生信分析筛选出与前列腺癌骨转移最密切的差异基因; 通过PCR实验探究RAI14在前列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并通过统计分析探究RAI1 4与无病生存率的关系; 使用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体外共培养实验探究RAI14对前列腺癌进展的影响; 通过生信分析和western blot实验初步探究RAI14的下游信号通路; 结果 生存分析和临床相关性分析筛选发现RAI14与前列腺癌骨转移关系最密切; RAI14在前列腺癌肿瘤细胞系中高表达,并且有着更低的无病生存率; 体外功能学实验及生信分析均表明RAI14能够促进前列腺癌的骨转移; 通过生信分析及WB实验发现RAI14通过激活AKT通路发挥作用。结论 RAI14在前列腺癌中高表达并可能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进而调控前列腺癌的骨转移; RAI14的高表达可能与前列腺癌不良预后相关。
    膀胱癌中VISTA和PD-1/PD-L1表达与免疫抑制微环境和肿瘤进展的相关性研究
    欧子维, 王博, 钟文龙, 黄健
    2023, 23(02):  135-144.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3.02.007
    摘要 ( )   PDF (66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公共数据库和我院样本初步分析鉴定膀胱癌中高表达T细胞激活抑制物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结构域(VISTA)与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PD-1配体(PD-L1)的肿瘤微环境组成特征,并在小鼠皮下膀胱癌模型上测试联合阻断VISTA与PD-1的抗肿瘤效力。方法 利用TCGA膀胱癌数据库,通过差异分析筛选高表达VISTA与PD-1/PD-L1病人对比低表达病人的差异基因,通过GO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差异富集的通路;通过cibersort分析高/低表达VISTA与PD-1/PD-L1膀胱癌的免疫浸润特征并利用我院样本进行蛋白水平验证;分析我院膀胱癌病人高/低表达VISTA和PD-1/PD-L1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建立小鼠的皮下膀胱癌模型,联合应用抗VISTA抗体以及抗PD-1抗体,监测肿瘤生长以探究其抗肿瘤效力。结果 TCGA数据库中,VISTA在膀胱癌中高表达与多种免疫抑制性通路相关,与M2型巨噬细胞、CD8+ T细胞相关,与CD163、MRC1等免疫抑制分子相关;VISTA还与PD-1、PD-L1等多种负性免疫检查点相关;同时高表达VISTA和PD-1/PD-L1与M1型巨噬细胞、CD8+ T细胞相关,与CD163、MRC1等免疫抑制分子相关。我院膀胱癌队列中,VISTA表达与PD-1、PD-L1相关;免疫细胞上同时高表达VISTA和PD-1/PD-L1与更高的T分期、组织学分级以及CD8+ T细胞浸润数量相关。小鼠的皮下膀胱癌模型中联合应用抗VISTA抗体以及抗PD-1抗体更能抑制肿瘤生长。结论 本研究结合TCGA膀胱癌数据库和我院膀胱癌队列分析发现,VISTA在膀胱癌中高表达与免疫抑制微环境相关;膀胱癌中同时高表达VISTA和PD-1/PD-L1呈现出不一样的免疫微环境特征且与恶性肿瘤特征相关。联合阻断VISTA以及PD-1显示更加强大的抗肿瘤效力。这些结果为联合阻断VISTA和PD-1/PD-L1免疫疗法在膀胱癌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脊神经后支阻滞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李钿, 陈太秋, 洪全, 林加阳, 林可新, 林本丹
    2023, 23(02):  145-151.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3.02.008
    摘要 ( )   PDF (284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及与脊神经后支阻滞联合使用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治疗效果,为此类骨折提供更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 本研究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于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骨科就诊的103例诊断为OVCF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PKP组和PKP联合脊神经后支阻滞组(即PKP+阻滞组),比较两组之间基线资料(年龄、性别、骨密度、手术节段),比较术前、术后1天、术后7天及术后3个月的临床功能量表评估(VAS评分、ODI评分、MBI评分)等指标。结果 与PKP组相比较,PKP+阻滞组术前的资料(年龄、骨密度、VAS评分、ODI评分、MBI评分)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 0.05);术后第1天评估中,PKP+阻滞组的临床量表评估(VAS评分、ODI评分、MBI评分)均优于PKP组(P< 0.05);术后第7天评估中,PKP+阻滞组的临床量表评估(VAS评分、ODI评分)优于PKP组(P< 0.05);术后3个月评估中,PKP+阻滞组的临床量表评估(VAS评分、ODI评分、MBI评分)也均优于PKP组(P< 0.05)。结论 针对OVCF患者的治疗,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效果,PKP+阻滞组均优于PKP组,提示脊神经后支阻滞联合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OVCF安全且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唾液酸转移酶ST6GALNAC1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和免疫学价值
    吴康秀, 黎志国, 刘穗萍, 苏鸿君, 熊敏敏
    2023, 23(02):  152-161.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3.02.009
    摘要 ( )   PDF (50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讨ST6GALNAC1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中的表达及其预后和免疫学价值。方法 从TCGA数据库中获取HNSCC的转录组数据,使用R软件Limma包筛选糖基转移酶差异基因。通过UALCAN和HPA数据库对ST6GALNAC1进行表达分析。用UALCAN数据库分析ST6GALNAC1表达与不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通过GEPIA2可视化网站进行生存分析。通过TIMER2.0数据库进行ST6GALNAC1表达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相关性分析。使用R软件包IOBR计算免疫浸润细胞评分,用Sangerbox工具对免疫检查点基因和HLA基因的表达差异进行可视化。通过STRING、GEPIA2和Sangerbox工具进行ST6GALNAC1相关基因的富集分析。利用WB和q-PCR检测人舌鳞癌细胞系Cal27的ST6GALNAC1表达水平。结果 从TCGA数据库中筛选出HNSCC糖基转移酶差异基因ST6GALNAC1。在HNSCC中,ST6GALNAC1表达显著下调(P<0.05)。ST6GALNAC1表达与HNSCC患者的肿瘤分级、年龄、淋巴结转移状况存在相关关系(P<0.05)。ST6GALNAC1低表达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DFS)显著缩短(P<0.05)。ST6GALNAC1表达与肿瘤组织的免疫细胞浸润、免疫检查点基因和HLA基因的表达呈负相关性。GO和KEGG分析显示ST6GALNAC1相关基因主要参与糖蛋白的生物合成过程。实验结果显示,Cal27细胞的ST6GALNAC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下降。结论 ST6GALNAC1在HNSCC中表达下调,与HNSCC患者预后不良、肿瘤微环境免疫细胞浸润相关。ST6GALNAC1在Cal27细胞中表达下调。ST6GALNAC1有望成为新的HNSCC治疗靶点。
    卵泡抑素对头颈鳞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宋攀, 伍韬玮, 程坦, 王静怡, 韩萍
    2023, 23(02):  162-169.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3.02.010
    摘要 ( )   PDF (42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卵泡抑素(FST)对头颈鳞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头颈鳞癌细胞系HSC-3、Fadu、Tu686以及人正常人口腔上皮细胞HOK中FST的表达水平。利用siRNA和shRNA构建敲低FST的细胞株,通过CCK8、细胞克隆形成、Transwell侵袭迁移和裸鼠皮下成瘤实验,研究敲低FST对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将敲低FST的细胞株和对照组的总RNA送检转录组测序,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利用qRT-PCR对TGFβ信号通路进行初步验证,通过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FST在Tu686、Fadu和HSC-3细胞中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HOK细胞。肿瘤细胞敲低FST后穿过Transwell小室的数目显著减少、形成的克隆数目显著减少、肿瘤细胞增殖速度变慢、裸鼠皮下成瘤体积变小。RNA测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敲低FST的肿瘤细胞差异表达的基因在TGFβ信号通路中有明显富集,敲低FST后肿瘤细胞凋亡比例增加,凋亡相关蛋白Casepase3表达上调。结论 头颈鳞癌肿瘤细胞敲低FST后肿瘤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以及干性减弱,可能和TGFβ信号通路有关。
    基于数据库挖掘分析TEAD2在胶质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雷蓉, 李珣, 贺诗施, 聂燕
    2023, 23(02):  170-179.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3.02.011
    摘要 ( )   PDF (89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对数据库进行挖掘,分析转录增强缔合域(TEAD)蛋白-2(TEAD2)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运用Timer2.0数据库、UCSC数据库和CCLE数据库分析TEAD2在泛癌中的表达水平。运用CGGA数据库和GBM线上数据库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运用R语言对CGGA数据库和TCGA数据分析TEAD2与胶质瘤临床特征的关系。使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使用COX回归进行预后因素筛选。使用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路径(KEGG)进行TEAD2相关基因功能富集。使用CCK8实验和细胞流式实验检测TEAD2小分子药物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TEAD2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升高。在胶质瘤中,TEAD2在肿瘤组织中高度富集,且主要在肿瘤细胞中表达。TEAD2与胶质瘤WHO临床病理分期、IDH突变状态和染色体1p/19q共缺失相关。高表达TEAD2的患者具有更差的预后,且TEAD2可以作为胶质瘤的独立预后因素。功能富集结果提示在胶质瘤中TEAD2可能参与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DNA复制等生物学过程。TEAD2小分子药物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结论 胶质瘤中TEAD2高表达,可以作为胶质瘤潜在的治疗和诊断靶点。
    肿瘤U1 snRNA蛋白互作图谱及特征分析
    田彬, 杨兵, 马星宇, 杨芝芝, 廖建友
    2023, 23(02):  180-189.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3.02.012
    摘要 ( )   PDF (320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CHIRP-MS技术系统地鉴定肿瘤细胞中U1 snRNA的互作蛋白,并建立U1 snRNA高通量互作蛋白图谱,研究U1 snRNA在肿瘤细胞中新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调控机制。方法 通过带生物素标记的U1 snRNA探针捕获与U1 snRNA结合的互作蛋白,并分别取部分样品纯化蛋白和RNA,通过qPCR与跑胶银染确认探针富集效果,然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获取的蛋白,最后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进行GO、KEGG、蛋白复合体富集分析和PPI分析。结果 我们共鉴定到了135个高可靠的U1 snRNA结合蛋白,其中包括60个已知的和75个新的U1 snRNA结合蛋白。通路富集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U1 snRNA协同调控RNA剪接、胞内运输、定位、端粒和表观遗传等多个生物学过程。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揭示ESWR1等肿瘤相关蛋白可能介导了U1 snRNA的肿瘤调控功能。结论 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U1 snRNA互作蛋白图谱,揭示了U1 snRNA在肿瘤细胞中的多种生物学功能,为进一步研究U1 snRNA参与肿瘤发生发展以及肿瘤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病例报道
    外科夹致阑尾炎术后右下腹脓肿并腹壁窦道形成1例
    雷丽, 吴岷翰, 杨志林, 霍景山
    2023, 23(02):  190-192.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3.02.013
    摘要 ( )   PDF (19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后的阑尾残株炎、腹腔脓肿甚至腹壁窦道形成是LA少见的并发症之一,虽然导致这种并发症的因素很难确定,但与术中回盲部组织状况及阑尾根部的处理方式有关。术中阑尾根部的处理方式有缝合结扎、套结线结扎、外科夹夹闭等。我科收治1例LA后疑似因Hem-o-lok夹脱落致右下腹脓肿并腹壁窦道形成的患者,经再次使用腹腔镜下手术处理后痊愈,该临床现象较为少见。
    综述
    预防高危因素患者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的治疗进展
    管玉婷, 曾国斌, 陈建平, 吴雄健
    2023, 23(02):  193-199.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3.02.014
    摘要 ( )   PDF (10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癌术后的高复发及转移率仍然是阻碍着患者生存的障碍,降低复发是改善肝切除术后预后的关键。针对肝癌术后存在高复发和转移风险,目前尚无预防和治疗的标准方案。本文讨论了可能降低肝癌术后复发风险并提高生存率的辅助治疗方案的进展,包括肝动脉化疗栓塞、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的辅助全身治疗、抗病毒和其它局部治疗以及潜在的联合治疗。选择具有个性化的联合治疗模式可能是防治HCC术后复发的发展趋势,但这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研究进展——基于当前的循证证据
    徐嘉堂, 曹淋, 曾晓莹, 沈润楠, 尤国昌, 黄楷
    2023, 23(02):  200-204.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3.02.015
    摘要 ( )   PDF (102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容易引起机体内凝血功能紊乱,从而导致新冠感染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风险比普通人大大增加。以低分子肝素(LMWH)为主的抗凝治疗为目前血栓防治的首选方法,结合先进、完善的评分体系进行评估并及早进行科学、合理的血栓预防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本文对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VTE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诊治该类患者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