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岭南现代临床外科》官方网站,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22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2-08-20
    述评
    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导航技术在肝胆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蔡上林, 王博, 李坚
    2022, 22(04):  315-321.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4.001
    摘要 ( )   PDF (12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肝胆外科手术中, 在原发性肝癌、肠癌肝转移、肝胆管结石、肝移植等良恶性肝胆外科手术中, 其能够提高手术效能, 改善手术患者的预后。笔者通过复习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结合ICG导航技术在肝胆外科常见疾病手术中的应用进行相应的总结, 并作进一步的探讨和展望。
    论著与临床研究
    13例初始不可切除肝癌经转化治疗后行序贯手术切除的初步报告
    黄少坚, 何青华, 韩泽民, 李芷西, 王恺, 李川江
    2022, 22(04):  321-327.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4.002
    摘要 ( )   PDF (265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初始不可切除肝癌经转化治疗后行序贯手术切除的临床疗效和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3例初始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的临床数据。结果 13例患者中,12例为男性患者,1例为女性患者,年龄50.0±12.7岁(23~72岁);Child-Pugh分级标准均为A级;CNLC Stage分级Ib期5例,Ⅱa期2例,Ⅱb期2例,Ⅲa期3例,Ⅲb期1例;ECOG ps评分均≤1分;肝硬化者有6例,无肝硬化者7例;有门脉癌栓者2例,无门脉癌栓者11例;治疗前最大肿瘤直径9.8±2.7 cm,治疗前中位AFP为848.1 ng/mL(IQR:20.0~4638.1 ng/mL);有乙肝者12例,无乙肝者1例。转化治疗方案:TACE+免疫方案治疗的有2例、TACE+靶向+免疫方案治疗的有6例、HAIC+靶向+免疫方案3例及TACE+HAIC+靶向+免疫方案治疗的2例。中位转化时间为3.4月(IQR:2.7~5.5月),转化治疗后术前的肿瘤最大直径为7.1±2.2 cm,转化治疗后术前的中位AFP水平17.2 ng/mL(IQR:4.0~121.6 ng/mL),术前影像学评估(mRECIST)CR 2例,PR 5例,PD 1例,SD 5例,肿瘤学转化7例,外科学转化6例,术前PS评分均≤1分。转化后行手术切除:10例行肝部分切除,3例行半肝切除,经腹腔镜手术6例,开腹手术7例。中位手术时间295.0 min(IQR:230.5~418.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300 mL(IQR:100~375 mL),术后中位住院天数为10 d(IQR:7~13 d),术后中位拔除引流管的时间为7 d(IQR:5.5~13 d)。术后病理结果pCR 6例,pPR有7例,MVI分级M0 10例,M1有3例,均为<5处脉管内癌栓,其中2例为1处脉管内癌栓,无一例切缘阳性病例。术后出现心衰1例,术后出现肺动脉栓塞1例,术后出现胆漏1例。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1.9月(IQR:6.3~15.1月),3位患者出现复发,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 转化后行序贯手术切除的临床疗效效果肯定,安全性尚可。
    直径不大于5 cm孤立性肝癌:射频消融与手术治疗的比较
    张桥, 莫阿里, 高恒毅, 周伟, 夏丰, 张伟桥, 陈伟强
    2022, 22(04):  328-335.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4.003
    摘要 ( )   PDF (21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射频消融(RFA)和手术切除(SR)两种治疗方式对直径≤5 cm孤立性肝细胞癌预后的影响,比较其优劣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孝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直径≤5 cm的孤立性肝细胞癌、并接受以上其中一种治疗方式的病人资料,共606例。患者分为A组(直径≤2 cm)、B组(2 cm<直径≤3 cm)、C组(3 cm<直径≤5 cm)3个亚组,其中A组:77例;B组:239例;C组:290例。调查RFA和SR两种治疗方式在各亚组和总体人群中对预后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影响RFA疗效的主要原因。结果 在肝细胞癌患者总体人群中,行SR组患者的生存预后优于RF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直径≤2 cm时,SR与RFA临床疗效相当,生存预后和无复发生存无统计学差异(P>0.05)。2 cm<直径≤3 cm时,SR的生存预后和无复发生存均优于RFA;直径为>3 cm且≤5 cm的肝细胞癌患者,SR的生存预后和无复发生存优于RFA,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肿瘤直径≤2 cm患者,RFA可达到与SR一样的临床疗效;对于2 cm<肿瘤直径≤5 cm肝细胞癌患者,应优先考虑SR。
    改良“瞄准器”状缝合术在回肠预防性造口还纳术中的应用
    张垒, 胡静, 晁娟, 肖志强, 苗同林, 单长岭
    2022, 22(04):  336-339.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4.004
    摘要 ( )   PDF (201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改良“瞄准器”状缝合术处理回肠造口还纳术后腹壁切口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间笔者团队收治的58例回肠造口还纳术患者病例资料,根据造口还纳术后腹壁切口缝合方式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26例)及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改良“瞄准器”状缝合术,对照组采用传统一期缝合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拆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及术后切口疼痛评分。结果 观察组术后进食时间、拆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一天疼痛评分及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 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比较未见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与传统一期缝合术相比,改良“瞄准器”状缝合术处理腹壁切口可明显降低回肠造口术后切口感染率及术后第一天疼痛感,缩短术后进食时间、拆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
    胃黄色瘤与根治幽门螺旋杆菌后早期胃癌的相关性分析
    杨克戈, 周思君, 周小戈, 陈鸿程
    2022, 22(04):  340-343.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4.005
    摘要 ( )   PDF (10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胃黄色瘤与根治幽门螺旋杆菌后早期胃癌相关性的回顾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最终确定胃黄色瘤对诊断根治幽门螺旋杆菌后早期胃癌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8~2021年在我院成功根治幽门螺旋杆菌且进行胃镜随访的病人,收集相关病例资料。所有病例。根据胃镜下检查并经病理最终证实为早期胃癌,归为病例组,其余归为对照组,分析胃黄色瘤与根治幽门螺旋杆菌后早期胃癌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胃黄色瘤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71.1% vs. 13.9%;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萎缩、肠上皮化生和胃黄色瘤是幽门螺旋杆菌根治后早期胃癌检测的独立预测因素。萎缩匹配对照分析也确定胃黄色瘤为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胃黄色瘤可作为幽门螺旋杆菌根治后早期胃癌的预测指标。
    胃上部癌行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与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临床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刘辉, 惠远见, 狄茂军, 刘焱伟, 李俊, 谭华勇
    2022, 22(04):  344-353.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4.006
    摘要 ( )   PDF (776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比较胃上部癌患者行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PG-DT组)与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术(TG-RY组)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网中关于胃上部癌行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与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研究报道。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到2021年3月,由两名评价人员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0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分别应用Jadad量表及Newcastle-Ottawa Scale量表(NOS量表)对随机对照试验及观察性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分别对结局指标数据进行Meta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6项研究,均为病例对照试验,共纳入1346例患者,其中PG-DT组589例,TG-RY组75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PG-DT组较TG-RY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更少(OR=0.56,95%CI:0.39~0.79,P<0.001),但严重并发症(OR=0.47,95%CI:0.2~1.08,P=0.08)发生率及吻合口瘘(OR=0.75,95%CI:0.4~1.39,P=0.35)发生率两组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且与TG-RY组相比,PG-DT组在倾倒综合征(OR=0.21,95%CI:0.09~0.48,P<0.001)、反流性食管炎(OR=0.36,95%CI:0.21~0.65,P<0.001)等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且术后1年的血红蛋白水平(MD=5.3,95%CI:3.18~7.42,P<0.001)、总蛋白(MD=1.74,95%CI:0.62~2.85,P<0.001)及白蛋白水平(MD=2.59,95%CI:0.9~4.28,P<0.001)均明显改善。PG-DT组较TG-RY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PG-DT组比TG-RY组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更少(MD=-7.35,95%CI:-8.55~-6.15,P<0.001)。结论 胃上部癌行胃近端根治术联合食管-空肠与残胃-空肠双通道吻合术安全有效,可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倾倒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等远期并发症,并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术后营养状态。
    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切除手术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周婕, 左艳玲, 王倩, 姜明, 吴丹丹, 李洪胜
    2022, 22(04):  354-357.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4.007
    摘要 ( )   PDF (13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前临床上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处理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旨在评估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切除手术(UGVAE)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使用UGVAE诊断的89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定期进行术后乳腺影像学随访的33例患者,其中8例患者被诊断为双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随访时间为14~50个月,平均25.7个月。所有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均远离皮肤,病灶直径为2.4~20 mm,平均9 mm,乳腺影像评估系统(BI-RADS)诊断为BI-RADS 2~4a级别,使用真空辅助切除手术(VAE)完全切除。所有的真空辅助切除手术均在12 mHz线性高频探头超声引导下,使用8G真空辅助活检针完成。结果 本研究随访的乳头状瘤直径均<20 mm,且大多数乳腺乳头状瘤患者无症状(19/33,57.6%),当超声图像上乳腺乳头状病变的大小超过10 mm时,活检后病理诊断可能为乳头状瘤伴有不典型增生。VAE术后乳头状瘤即使未进行扩大切除,复发率也很低。结论 对于直径小于20 mm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包括存在不典型增生的乳头状瘤,真空辅助切除手术可以完全切除,诊断准确,复发率低。经真空辅助切除手术诊断的乳头状瘤不需要进行扩大切除,影像学随访即可。
    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改良根治术的选择和比较
    罗康维, 陈永妮, 邱璞, 黎嘉伦
    2022, 22(04):  358-362.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4.008
    摘要 ( )   PDF (11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乳腺癌根治术中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AC)的效果与体会。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因乳腺癌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女性患者,纳入标准:①原发性肿瘤位于乳晕外;②肿瘤距离乳晕边缘>2 cm,共有99例患者入组,包括45例实施保留NAC的改良乳癌根治术(NSM)(NAC保留组)和未保留NAC的手术44例(NAC未保留组)。观察NSM后的临床效果,比较NAC保留和未保留患者术后病理特征、并发症,观察术后NAC感觉恢复情况。结果 术前检查:两组患者在年龄、NAC直径、乳头距离肿瘤、术前肿瘤分期、类型、肿瘤部位及多病灶例数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NAC保留组术后病理:35例(77.8%)浸润性癌,10例(22.2%)属于导管原位癌,中位肿瘤大小为2.4 cm(0.2~4.1 cm),5例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NAC未保留组中,浸润性癌37例(84.1%),7例(15.9%)原位癌,中位肿瘤大小为2.6 cm(0.2~4.7)cm,7例腋窝淋巴结转移。两组各有12例发生脂肪液化和血清肿,各有2例切口轻度感染,经保守治疗愈合。NAC保留组有8例乳头或乳晕坏死,其中7例为小部分坏死,经保守治疗愈合,1例坏死面积大行NAC切除。另NAC保留组和未保留组分别有3例和5例皮瓣坏死,均通过保守处理愈合。NAC保留患者中有3例(7.3%)乳晕感觉完全恢复,18例(43.9%)部分恢复,20例无感觉,乳头感觉恢复最差,仅1例患者术后乳头感觉敏感。两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接近。结论 保留NAC的改良乳癌根治术可行,美容效果良好,但只有较少部分NAC感觉恢复。
    倒刺线缝合假性疝囊预防直疝术后血清肿应用研究
    莫宇轩, 汤凌佳
    2022, 22(04):  363-368.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4.009
    摘要 ( )   PDF (219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使用倒刺线处理腹股沟直疝假性疝囊预防术后血清肿的效果。方法 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期间就收治的54名腹股沟直疝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倒刺线缝合组和对照组(假性疝囊旷置)。主要结果是比较术后7天、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腹股沟区域的超声血清肿数量和体积。次要结果包括总手术时间、术后急性疼痛、慢性疼痛、住院时间及复发率。结果 54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腹股沟直疝无张力修补术,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统计学特征无显著差异,包括年龄、性别、疝类型、疝缺损大小、手术方式和随访时间。倒刺线缝合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55.13 min vs. 41.15 min;P<0.001)。然而与对照组相比,倒刺线缝合组术后7天、1个月出现血清肿的患者明显减少(分别P<0.001和P=0.05)。两组3个月及6个月血清肿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第7天和1个月,倒刺线缝合组超声血清肿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01和P<0.01)。两组急性疼痛和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期间两组均未观察到慢性疼痛、早期复发或其他术后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腹股沟直疝修补术使用倒刺线缝合假性疝囊对于预防术后血清肿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技术,不增加术后疝复发率及慢性疼痛,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超声引导下细针联合粗针穿刺活检在锁骨上淋巴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易修文, 欧冰, 林秋玲, 潘景升
    2022, 22(04):  369-372.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4.010
    摘要 ( )   PDF (110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对锁骨上肿大淋巴结行细针及粗针联合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文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22年5月同时接受粗针及细针活检的锁骨上淋巴结穿刺标本共计147份,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结果显示147份资料中锁骨上淋巴结取材满意率约为99%,总诊断率约82.3%。其中2例患者因取材不足无法诊断,另外24例因免疫组化原因无法做出具体分型。113例明确为肺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并且能进一步区分是小细胞癌还是非小细胞癌,非小细胞癌中又能区分腺癌及鳞癌。一些少见肺癌类型如神经内分泌肿瘤、典型类癌、淋巴上皮瘤样癌等也在锁骨上淋巴结中得到了明确诊断。同时还发现了8例肺外来源的标本,分别是消化道、妇科、泌尿系、乳腺、血液系统等。结论 本研究显示细针联合粗针穿刺活检在锁骨上淋巴结疾病病理诊断及分型方面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非必要的手术切除活检。
    结肠瓣膜成形术诱导SD大鼠短肠综合征模型结肠上皮化生的机制研究
    邓高燕, 曾纪晓
    2022, 22(04):  373-377.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4.011
    摘要 ( )   PDF (28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结肠瓣膜成形术可以使瓣膜前结肠上皮具有类似小肠的吸收功能,本研究拟进一步阐明结肠瓣膜成形术诱导结肠上皮向小肠上皮化生的机制。方法 将40只大鼠随机分配到两组(各20只),对照组大鼠切除80%小肠,实验组同时行结肠瓣膜成形术。实验后30周处死大鼠,取回肠、瓣膜前结肠及瓣膜后结肠作检测。原位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肠上皮细胞内Wnt7b蛋白和β-catenin蛋白。结果 实验组大鼠比对照组的大鼠重。HE染色光镜检查发现瓣膜近端的结肠具有类似小肠上皮的特征(上皮增厚、肠隐窝增长以及杯状细胞减少)。免疫组化检查发现瓣膜近端结肠上皮的Wnt7b蛋白和β-catenin蛋白比瓣膜远端结肠上皮的大幅增多。结论 结肠瓣膜成形术促进结肠上皮的吸收功能,其机制很可能是Wnt/β-catenin通路介导的肠上皮干细胞再生。
    前列腺癌根治术后Gleason评分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4版ISUP分组)
    宋鸿文, 王继鑫, 阿斯木江·阿不拉, 王玉杰, 王文光
    2022, 22(04):  378-383.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4.012
    摘要 ( )   PDF (115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在2014版ISUP分组的基础上,探讨前列腺癌根治术后Gleason升级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2021年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的临床数据189例,根据前列腺癌根治术后Gleason是否较前列腺穿刺时升高,分为Gleason升级组(GGU组)60例及Gleason非升级组(非GGU组)129例。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比两组资料的差异。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穿刺肿瘤组织长度、Gleason主要区域评分及Gleason次要区域评分与GGU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后,高血压病史(OR=2.651)、Gleason主要区域评分(OR=4.186)、穿刺肿瘤组织长度(OR=10.989)及穿刺阳性率(OR=3.684)与GGU有关(P<0.05)。结论 高血压病史、穿刺标本Gleason主要区域评分、标本中肿瘤组织长度及穿刺阳性率可能与GGU的风险相关。
    超重/肥胖患者肾输尿管结石治疗的结果和分析
    徐凯, 林渊, 朱国树
    2022, 22(04):  384-388.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4.013
    摘要 ( )   PDF (11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肥胖是否会影响肾结石治疗的效果及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4月间在我院接受外科治疗的肾或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BMI水平将患者分为超重/肥胖组(≥24.0 kg/m2)和正常体重组,分别有98和212例入组。根据治疗的方法选择,比较超重/肥胖患者与正常体重患者接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及输尿管软镜(FURS)碎石术下的临床结果和并发症。结果 超重/肥胖组患者的BMI为27.6±1.9 kg/m2,其中,BMI≥28 kg/m2者29例,最高值为30.8 kg/m2。超重/肥胖患者应用ESWL显示较低的碎石成功率(68.5%),和正常体重患者(72.7%)比较,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6);由于超重/肥胖患者结石-皮肤距离(SSD)高于正常体重者(P<0.001),在碎石过程中X线曝光时间也较正常体重明显延长(P=0.005)。PCNL的结石清除率在两组相当,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18),但超重/肥胖中PCNL的手术时间较正常体重患者明显延长(P=0.038),前者Hb下降值也略高于后者,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69)。采用FURS的两组患者中,超重/肥胖组患者在结石残留、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方面与正常体重组患者相当。结论 本组病例中,肾输尿管结石肥胖患者可同正常体重患者一样选择各种清除结石的治疗方法,两组临床效果相当,但ESWL的成功率略低,肥胖患者选择ESWL应建立在更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另外,超重/肥胖组可能伴随治疗费用以及并发症增加的风险。
    后路行陈旧性后踝合并腓骨骨折畸形愈合重建的疗效
    李文贵, 陈宸, 曾钢, 刘文宙, 陈彦博, 杨涛, 宋卫东
    2022, 22(04):  389-394.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4.014
    摘要 ( )   PDF (33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治疗陈旧性后踝合并腓骨骨折畸形愈合时,总结联合后路行切开复位、重建踝关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1年12月,共收治的18例陈旧性后踝骨折合并腓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患者,均经联合后内+后外入路行后踝、腓骨骨折畸形愈合切开复位、并重建踝关节解剖对位;其中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41岁(19~61岁);初次受伤至最终切开复位术平均间隔10个月(8~30个月),术前后常规行X线及CT检查以评估骨折复位、踝关节解剖对位及骨折愈合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应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关节与后足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及踝关节活动度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共11例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32个月(14~48个月)。术后经X光、CT评估,所有患者踝关节解剖对位较术前均有较明显的改善,且力线恢复良好;AOFAS踝关节与后足功能评分从术前平均40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4分;VAS评分从术前平均5.3分改善到术后1.5分;踝关节活动度从术前平均15°提高到术后平均35°。结论 对于陈旧性后踝合并腓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联合后路切开解剖复位后踝及腓骨骨折,重建踝关节解剖对位,可较好地复位踝关节解剖结构,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微型锁定钛板治疗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
    何钢, 黄志彪, 郑翔, 张玮琼, 陈谦, 陈燕涛
    2022, 22(04):  395-397.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4.015
    摘要 ( )   PDF (19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微型锁定钛板治疗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使用微型锁定钛板治疗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患者21例,分别取Judet入路、肩胛骨外侧缘加辅助入路,骨折复位后使用微型锁定钛板进行固定。结果 21例患者全部完成随访,时间为3~20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复查X线片结果示复位满意。根据Hardegger功能评定标准,其中优18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达95.2%。结论 对于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根据骨折部位选择相应的入路使用微型锁定钛板内固定,辅以早期功能锻炼,疗效良好。
    噪声优化的虚拟单能成像技术在口腔金属植入物患者CT图像中的应用价值
    卢国雄, 姜雨松, 颜卓恒, 张芳, 石广滋, 胡辉军
    2022, 22(04):  398-403.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4.016
    摘要 ( )   PDF (14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比噪声优化的虚拟单能成像(VMI+)与传统的虚拟单能成像(VMI)对具有金属植入物的口腔癌患者CT图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4月我院第三代双源CT行颌面部扫描且含有金属植入物的54例患者资料。使用静脉期分别重建VMI+和VMI在40 ~ 190 keV区间(10个keV为间隔)的图像。四名医生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包括CT值、噪声(SD)、伪影指数(AI)和主观评估,并对VMI+和VMI图像中的高密度伪影、低密度伪影、软腭、口底、舌、颊部软组织、皮下脂肪、肿瘤、颈内动脉(ICA)和颈内静脉(IJV)进行了比较。结果 在120 keV VMI+中,口底、舌和IJV的AI值最低;在130 keV VMI+中,低密度伪影和肿瘤的AI值最低;在150 keV VMI+中,ICA的AI值最低;在160 keV VMI+中,颊部的AI值最低;在190 keV VMI+中,高密度伪影和软腭的AI值最低。与所有VMI系列相比,VMI+系列的AI值较低,除了高致密伪影、颊部和肿瘤的AI值(均P<0.05)。高密度伪影的图像评分在190 keV VMI+最高,软腭在180 keV VMI+最高,颊部在160 keV VMI+最高,低密度伪影、口底、舌、肿瘤、ICA和IJV在130 keV VMI+最高(均P<0.05)。在130 keV VMI+时,整体图像质量是最好的(均P<0.05)。结论 双源CT的高keV VMI+技术能有效减少金属伪影并提高图像质量,130 keV VMI+图像能兼顾最佳伪影去除效果及良好的组织对比。
    颌面部肿瘤切除同期皮瓣修复术后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经验
    张丽萍, 刘秋玲, 王友元
    2022, 22(04):  404-407.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4.017
    摘要 ( )   PDF (12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肿瘤切除同期皮瓣修复术后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我院口腔颌面外科行口腔颌面肿瘤切除同期皮瓣修复术的患者1600例,通过下肢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析17例患者年龄、手术时长、术后卧床时长、皮瓣方式等治疗数据,并分析手术前后凝血常规、多普勒超声等检查资料。结果 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平均年龄63岁,手术时长平均8.09小时,下肢游离皮瓣14例,占DVT患者的82.4%,术后取下肢游离皮瓣者卧床制动5~7天。所有患者皮瓣存活,经治疗后术区无出血及血肿,D-二聚体水平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溶解或附壁,血流通畅。结论 口腔颌面肿瘤切除同期皮瓣修复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核医学科一线人员职业风险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分析
    黄薇, 刘秀文, 余秀贤, 林妹
    2022, 22(04):  408-413.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4.018
    摘要 ( )   PDF (11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核医学科一线人员职业风险和心理弹性现状,探讨职业风险对于心理弹性的影响,为提高核医学科一线人员心理弹性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7月~11月运用方便抽样法对全国核医学科一线护理技术人员采用一般人口特征学资料调查问卷、职业风险评估表及心理弹性量表进行人口学特征、职业风险指数以及心理弹性水平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在284名调查对象中,职业风险的总分是(179.99±108.03)分,其中工作环境危害风险指数最高。年龄、婚姻状况、核医学工作时间以及基础疾病史在某些职业危险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弹性总分(88.84±14.16)分,力量维度得分最高,乐观维度得分最低。核医学科一线人员的职业危害风险得分与心理弹性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呈负相关关系(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职务组对心理弹性具有正向作用(β=2.115,P<0.05);事故性因素危害对心理弹性具有负向作用(β=-0.084,P<0.05)。结论 核医学科的一线人员职业风险越高心理弹性越低,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核医学一线人员的职业风险,以科学方法进行职业风险管控,提高一线人员心理弹性水平。
    综述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王德宁, 王鑫, 张克凡, 石辉
    2022, 22(04):  414-420.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4.019
    摘要 ( )   PDF (11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有效方法,医生惯用特定的客观指标来评估临床疗效,这与患者对手术预后的主观评价会有一定程度的不一致。在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医疗模式下,患者满意度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疗效评价指标。本文就近年来ACLR术后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汇总分析,发现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患者因素、治疗选择、围术期管理、疗效评价等方面。希望通过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更好的临床决策,进而改善ACLR手术疗效,使患者受益。
    不可修复肩袖撕裂的临床治疗选择
    梁深浩, 王哲, 王大麟
    2022, 22(04):  421-427.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4.020
    摘要 ( )   PDF (11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肩袖撕裂是临床最常见的肌肉损伤,其中对于不可修复肩袖撕裂(IRCT)的治疗仍较为困难。目前针对IRCT的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治疗、肩关节清理、部分及完全肩袖修补术、生物补片技术、肌腱转位、肩峰下球囊占位器、反肩关节置换术。由于各项治疗措施的适应证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本文通过检索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讨论IRCT的各项治疗措施的疗效及相关适应证,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蛋白质糖基化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徐圣善, 王志刚, 卢珠明
    2022, 22(04):  428-432.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4.021
    摘要 ( )   PDF (11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肺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病死率居首位,早期发现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然而,缺乏可靠的血液生物标志物仍然是早期诊断的主要因素。最近的研究表明,异常的蛋白质糖基化在肿瘤生长、侵袭、转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与肺癌的预后密切相关,肺癌相关的蛋白质表达与调控具有特征性的糖基化模式,检测气管分泌物及血液中的糖蛋白有望成为早期诊断肺癌的生物标记物。本文就异常蛋白糖基化在肺癌进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