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岭南现代临床外科》官方网站,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19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19-10-20
    述评
    积极监测:低风险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一线治疗?
    卓宪华, 万云乐*
    2019, 19(05):  513-519.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07
    摘要 ( )   PDF (13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将直径≤10 mm的肿瘤称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随着超声的普及,PTMC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但其对应的死亡率却变化不大。对于无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低风险PTMC患者而言,手术是否是他们的唯一选择?针对这类患者,考虑到其预后好,手术并发症影响大,国外有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非手术治疗方法-积极监测(AS),这在国际上引发了大家的热议。本文通过对大家的争议点进行梳理,希望给临床医生的治疗决策带来更好的参考。
    论著与临床研究
    小干扰RNA逆转Wnt/β-catenin通路对肝癌耐药细胞株HepG2/ADM的影响研究
    张华耀, 谭浪平, 刘建平, 苏正, 韦金星, 黄延年*
    2019, 19(05):  520-524.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02
    摘要 ( )   PDF (13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沉默β-catenin基因对肝癌耐药细胞HepG2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5组:正常肝细胞(LO2)组、HepG2组、HepG2/ADM组、SiNC-HepG2/ADM阴性转染组和Siβ-catenin-HepG2/ADM转染组;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β-catenin的表达情况;设计并筛选出抑制效率最高的Siβ-catenin;Western-blot及RT-PCR技术检测各组β-catenin、P-gp、MRP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MTT法观察各组对阿霉素(ADM)、氟尿嘧啶(5-FU)、环磷腺苷(VCR)和奥沙利铂(OHP)的敏感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结果 50 mol/L的ctnnb1-001在HepG2/ADM中抑制效率最高:78.86%(P<0.05),选其为Si-β-catenin;细胞免疫荧光显示HepG2/ADM中β-catenin荧光最强,转染Si-β-catenin后荧光显著减弱;β-catenin、P-gp和MRP1 mRNA和蛋白在HepG2/ADM组表达较高,mRNA表达分别为:0.92±0.03、7.98±0.43和4.56±0.12(P<0.05),蛋白表达分别为:1.128±0.214、1.678±0.344和1.405±0.212(P<0.05);转染Siβ-catenin至HepG2/ADM中,β-catenin、P-gp和MRP1在mRNA及蛋白水平均不同程度表达减少,mRNA表达分别为:0.47±0.03、0.66±0.054和0.74±0.03(P<0.05),蛋白表达分别为:0.787±0.032、0.797±0.055和1.390±0.050(P<0.05);Siβ-catenin-HepG2/ADM转染组较HepG2/ADM组对ADM、5-FU、VCR和OHP的耐药系数(RI)分别为0.61、0.55、0.30、0.55,对化疗药物敏感性显著增强(P<0.05);Siβ-catenin-HepG2/ADM转染组凋亡率(28.05±0.35)%,较其他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Wnt/β-catenin通路在HepG2中异常激活,其中β-catenin可能正性调控肝癌耐药基因P-gp和MRP1,Si-β-catenin能一定程度阻断Wnt通路,并能一定程度逆转肝癌细胞株HepG2的耐药性和增强化疗敏感性,增加凋亡。
    3.0T屏气3D GRASE-MRCP序列的优化
    苏赟, 黎继昕, 李靖雯, 黎成, 胡辉军, 钟镜联*
    2019, 19(05):  525-527.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03
    摘要 ( )   PDF (13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采用不同的TSE factor、EPI factor组合,将屏气3D GRASE-MRCP序列的扫描时间缩短至15秒以内,并选出图像质量较佳的TSE factor、EPI factor组合。方法 在3.0T上对31例患者分别采用5组不同TSE factor、EPI factor组合的3D GRASE-MRCP序列进行扫描,扫描时间均在15秒以内,对所得5组图像胆总管的对比信噪比(CNR)进行方差分析及两两对比;由三名高年资的影像科医师对5组序列的成像效果目测评分,组间对比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及两两对比。结果 5组图像的胆总管CNR中,组1(14*7)、组3(13*7)、组4(14*5)的CNR显著高于组5(14*9),其它组间两两对比CNR均没有显著差异。专家目测评分,组1评分显著高于组4、组5,组1与组2、3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优化后的3D GRASE-MRCP序列扫描时间可缩短至15秒以内,更适用于临床。综合CNR定量分析及专家目测评分的结果,TSE factor、EPI factor的组合为14*7时图像质量较佳。
    LAP+CD4+T细胞在肝癌微环境中的分布特点及意义
    陈景森, 欧希, 赵洋, 余光银, 刘晓平*
    2019, 19(05):  528-532.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04
    摘要 ( )   PDF (13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AP+CD4+T细胞在肝癌微环境中的分布特点及意义

    陈景森1, 欧希2, 赵洋3, 余光银3, 刘晓平2*

    [摘要] 目的 研究肝癌患者肿瘤组织中LAP+CD4+T细胞的分布特点,探讨LAP+CD4+T细胞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抽取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1年10月到2012年12月期间28例肝癌患者的手术肝组织标本与28例因良性病变行肝切除的正常肝组织标本,采用双重酶标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LAP+CD4+T细胞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并取单个高倍视野平均数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肝癌患者肿瘤组织中LAP定位于CD4+T细胞的胞浆和胞膜上;正常肝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AP+CD4+T细胞以散在方式分布,而在癌组织中多数以簇丛状方式聚集分布于肿瘤间质内,与CD4+T细胞伴行并与之紧密接触。肝癌组、癌旁组以及正常对照组中LAP+CD4+T细胞单个高倍视野平均数分别为(11.25±3.00)、(5.75±1.00)及(2.61±0.83);肝癌组与癌旁组比较、肝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癌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P<0.05)。结论 肝癌患者肿瘤组织中LAP定位于CD4+T细胞的胞浆和胞膜上,肝癌微环境中LAP+CD4+T细胞明显聚集,多以簇丛状方式分布,与其它淋巴细胞紧密接触,分布数量较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均增多,提示LAP+CD4+T细胞在肝癌微环境中浸润,并有可能通过细胞接触的方式抑制肿瘤局部免疫,促使肝癌细胞逃避免疫监视。

    [关键词] LAP+CD4+T细胞;肿瘤微环境;免疫组化;肝细胞癌

    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是重要的抑制性免疫调节细胞,通过产生具有抑制功能的细胞因子来发挥其免疫抑制作用,在维持免疫稳态中起着重要作用[1]。Treg细胞通过两种机制促进免疫逃避:免疫无反应和免疫抑制;它们降低机体对肿瘤抗原的识别,诱导与免疫无反应相关的肿瘤抗原的免疫耐受,并负性调节与之相关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免疫抑制,导致恶性肿瘤的免疫逃逸[2]。以往对Treg细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CD4+CD25+Treg、Th3和Tr1细胞。近年来,基于细胞表面标志潜态相关性肽链(cell surface marker latency-associated peptide,LAP)的存在,发现了一种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新的Treg细胞亚群,因此将其命名为LAP+CD4+T细胞[3]。动物研究表明,LAP+CD4+T细胞参与了几种自身免疫和炎症疾病的发生和发展[4,5]。在临床实践中,LAP+CD4+T细胞与肿瘤有密切关系[6]。然而,迄今为止,LAP+CD4+T细胞在肝细胞癌(HCC)中的分布仍有待确定。本研究主要分析了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脏组织中,LAP+CD4+T细胞的分布特点及差异,探讨其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局部免疫微环境中的作用。

    Zongyang county of Anhui province LI Ya-xing ZHENG Li-bo WANG Tao(62)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8例肝癌患者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肝胆外科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行肝切除术的患者,均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术后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前均未接受包括经肝动脉栓塞化疗在内的任何其它治疗。其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42至60岁,平均年龄(51±9.06)岁。组织病理对照组患者28例,均为同期因良性病变而行肝切除病例,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在35~52岁,平均年龄在(48±13.12)岁。所有患者均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0 m脚内侧运球过杆数据上,可以发现试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20 m脚内侧运球过杆的平均时间上均有明显的进步,合作学习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都可以提高运球过杆技术,但样本T检验后发现,其p值<0.05,差异非常显著,说明实验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所取得的成绩要明显好于对照班。

    1.2 伦理及知情同意

    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入组患者在手术前均被告知标本取材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对患者健康状况可能产生的影响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标本采集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肝癌组与癌旁组采用成对样本检验,肝癌组、癌旁组与对照组均采用独立样本检验,数据都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处理,检验水准α=0.05。

    1.4 双重酶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LAP+CD4+T细胞

    1.4.2 实验步骤 常规脱蜡水化;油笔划圈后滴加胃蛋白酶,37℃温箱25 min,PBS洗5 min×2次;3%H2O2室温20 min,PBS洗2次,5 min+10 min;胎牛血清1~2滴/片,37℃温箱30 min;即用型CD4兔抗人单克隆抗体1滴/片,4℃过夜,PBS洗2次,5 min+10 min;快捷型酶标羊抗兔 IgG 1~2滴/片,37℃温箱30 min,PBS洗2次,5 min+10 min;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1~2滴/片,37℃温箱30 min,PBS洗2次,5 min+10 min;DAB显色4 min,水洗3~4次终止染色;3%H2O2室温20 min,PBS洗2次,5 min+10 min;胎牛血清1~2滴/片,37℃温箱中 30 min;LAP 羊抗人多克隆抗体 1∶100,4℃过夜,PBS洗2次,5 min+10 min;快捷型酶标兔抗羊IgG 1~2滴/片,37℃温箱30 min,PBS洗2次,5 min+10 min;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1~2滴/片,37℃温箱 30 min,PBS洗 2次,5 min+10 min;AEC显色4 min,水洗3~4次终止染色;常规脱水、透明、封片,镜检。

    1.4.1 主要试剂 LAP羊抗人多克隆抗体购自R&D公司,使用时稀释为1∶100;即用型CD4兔抗人单克隆抗体、快捷型酶标羊抗兔IgG、快捷型酶标兔抗羊IgG、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AEC显色试剂盒、DAB显色试剂盒均为福州迈新公司产品。

    1.5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

    LAP是一种与TGF-β氨基末端非共价结合的前肽[7],TGF-β的活化是通过部分或全部酶切LAP来实现的[8]。在小鼠脑脊髓膜炎、过敏性炎症、Ⅱ型糖尿病、结肠炎、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已证实LAP+CD4+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Oida等人[9]利用山羊LAP抗体鉴定了细胞表面表达LAP+CD4+T细胞。与LAP-CD4+T细胞相比LAP+CD4+T细胞产生更多的TGF-β和IL-10,这些细胞因子对Treg细胞在几个系统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很重要。在小鼠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中,Ochi等人[10]发现CD4+CD25+LAP+T细胞比CD4+CD25+LAP-T细胞表达TGF-β和更多的Foxp3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并在体外和体内发挥更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在一个关节炎小鼠模型中,LAP+CD4+T细胞被诱导在关节中分泌IL-10,以抑制关节炎特异性反应性T细胞增殖、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和关节炎的发展[11]。与小鼠关节炎模型中的LAP+CD4+T细胞不同,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糖尿病模型中诱导的LAP+CD4+T细胞以TGF-β依赖性方式抑制T辅助细胞的发育,以减轻疾病[12,13]。以上研究不仅揭示了免疫抑制作用的普遍性,而且提示了免疫抑制的分化。例如,TGF-β主要作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和脑脊髓炎模型,关节炎模型分泌高水平的IL-10抑制效应T细胞,而TGF-β和IL-10共同作用于结肠炎模型。

    从表1可见,肝癌组、癌旁组以及正常对照组中LAP+CD4+T细胞单个高倍视野平均数分别为(11.25±3.00)、(5.75±1.00)及(2.61±0.83);肝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83,P=0.000);癌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51,P=0.000);癌旁组与肝癌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9.361,P=0.000)

    1.6 统计方法

    从行肝脏切除术患者获取新鲜肝组织,用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取4 μm厚的切片。其中肝癌患者的标本分别取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距癌结节2 cm以内),避开坏死区,分别入乙肝肝癌组及乙肝癌旁组。对照组取因良性病变行肝切除的正常肝组织。

    2 结果

    2.1 LAP+CD4+T细胞的分布特征

    LAP定位于CD4+T细胞的胞浆和胞膜上(图1)。正常肝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AP+CD4+T细胞以散在方式分布(图2及图3),而在癌组织中多数以簇丛状方式聚集分布于肿瘤间质内,与其它淋巴细胞紧密接触(图4)。

    图1 LAP+CD4+T细胞阳性标准图(×1 000)

    图2 LAP+CD4+T细胞在正常对照组织的分布(高倍视野,400×)

    2.2 肝癌组、癌旁组及正常对照组的半定量分析

    与卷包车间对应,烟草MES的咀棒车间与卷包车间对接,采用咀棒发射生产模式的基础上,建立成型机数据采集系统,实现生产状态实时跟踪与监控,实现设备运行数据、在线质量数据和产量数据的自动采集。在数采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咀棒车间生产管理系统,全面实现咀棒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图3 LAP+CD4+T细胞在癌旁组织的分布(高倍视野,400×)

    图4 LAP+CD4+T细胞在肝癌组织的分布(高倍视野,400×)

    表1 肝癌组、癌旁组和对照组LAP+CD4+T细胞数量分布情况?s)

    注:*与对照组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P=0.000;**与对照组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P=0.000;**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

    3 讨 论

    LAP+CD4+T细胞阳性标准(图1):细胞形态完整,结构清晰,棕黄色和紫红色颗粒特异性同时定位于胞浆和胞膜上(棕褐色颗粒);CD4+T细胞阳性标准:形态完整,结构清晰,棕黄色阳性颗粒特异性定位于胞浆和胞膜上。将切片置于显微镜下采用盲法进行观察,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整张切片,随机选择5个高倍视野(400×)计数阳性细胞,并求平均值。

    临床肿瘤研究框架中,Mahalingam等[6]发现大肠癌患者PBMCs和实体瘤组织中LAP+CD4+T细胞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肿瘤组织;肝细胞癌细胞株中LAP+CD4+T细胞的比例也高于正常对照组,其机制可能与 IL-8、TGF-β和/或 Foxp3有关。Akiba等人[14]还报告了肝癌患者外周血和7个肝癌细胞系中IL-8表达异常升高,证明了肝癌细胞分泌大量的IL-8。Gandhi等[15]的研究证实显示IL-8是最有效的LAP+CD4+T细胞活化刺激因子。以上结果表明,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IL-8是激活LAP+CD4+T细胞的调节剂,是通过LAP+CD4+T细胞负性调节肿瘤免疫的重要因素。几乎所有类型的肿瘤细胞都分泌TGF-β包括肝癌和HepG2人肝癌细胞株。Chen等[3]报道,活化的LAP+CD4+T细胞分泌TGF-β,在LAP+CD4+T细胞的负性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Foxp3+Treg细胞是T细胞亚群,具有显著的负调节细胞免疫功能。Foxp3+Treg细胞的异常表达已在各种炎症病理和肿瘤类型中得到证实[16]。Foxp3+Treg细胞能够抑制肿瘤的免疫功能,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耐受能力,对肿瘤的免疫逃避具有重要意义。但有报道LAP+CD4+T细胞水平升高伴随着Foxp3+Treg细胞数量的增加,推断在LAP+CD4+T细胞表达的Foxp3的重要调节功能。

    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肿瘤局部免疫微环境异常导致机体不能正常发挥免疫防御反应,产生免疫逃逸、转移和复发。既往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肝癌患者的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存在异常增高的发挥免疫抑制效应的Treg细胞[17]。Treg细胞在肿瘤组织中的浸润程度代表了机体肿瘤免疫抑制反应的一个方面,在机体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是导致肿瘤免疫耐受甚至免疫逃逸的一种关键机制。LAP+CD4+T细胞在炎性反应中如关节炎、结肠炎及Ⅱ型糖尿病等的模型中,发挥着重要的免疫抑制作用,影响疾病的发展[3-5,11]。Mahalingam等[6]在结肠癌患者的外周血及组织中发现LAP+CD4+T细胞异常增高,与患者CEA水平、肿瘤的临床进展和转移相关,这些细胞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是部分依赖TGF-β作用。本实验研究表明,肝癌微环境中LAP+CD4+T细胞聚集,多以簇丛状方式分布,浸润数量在肝癌组与癌旁组、癌旁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比较,统计学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提示LAP+CD4+T细胞在肝组织中的分布具有异质性,愈接近肿瘤部位浸润程度愈明显。因此我们推测肿瘤特异性的LAP+CD4+T细胞可引起组织局部免疫微环境的变化,导致免疫监视逐渐减弱,有利于肿瘤细胞的增殖及转移。或许不久的将来,肝癌组织中的LAP+CD4+T细胞数量可能作为判断肝细胞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本研究所有的研究对象均为2016年到2018年我院血透中心的所有医护人员,共计选择15名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管理,根据《护士岗位管理实施方案》的相关规定,并且根据我科的实际情况对于血液透析室的护理人员岗位管理制度进行制定,通过合理的方案进行落实,对于各个层级护理人员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进行落实。

    调节性T细胞在分子水平可能通过多种机制介导肿瘤的免疫逃避,有研究表明CD4+CD25+Treg细胞通过细胞与细胞的接触(cell-to-cell contact)及细胞因子非依赖的机制来介导免疫抑制,IL-10及TGF-β也可能是肿瘤微环境改变的参与因素[18]。LAP+CD4+T细胞在HCC微环境中的分布具有异质性,LAP定位于CD4+T细胞的胞浆和胞膜,在癌组织中多以簇丛状方式聚集分布,与其它淋巴细胞紧密接触。因此,推测LAP+CD4+T细胞可能通过细胞与细胞接触的方式抑制效应T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参考文献

    [1] Sayour EJ,McLendon P,McLendon R,et al.Increased proportion of FoxP3+regulatory T cells in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is associated with tumor recurrence and reduce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glioblastoma[J].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15,64(4):419-427.

    [2] Yuan CH,Sun XM,Zhu CL,et al.Amphiregulin activates regulatory T lymphocytes and suppresses CD8+T cell-mediated anti-tumor response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J].Oncotarget,2015,6(31):32138-32153.

    [3] Chen ML,Yan BS,Bando Y,et al.Latency-associated peptide identifies a novel CD4+CD25+regulatory T cell subset with TGFbeta-mediated function and enhanced suppression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J].J Immunol,2008,180(11):7327-7337.

    [4] Duan W,So T,Mehta AK,et al.Inducible CD4+LAP+Foxp3-regulatory T cells suppress allergic inflammation[J].J Immunol,2011,187(12):6499-6507.

    [5] Ilan Y,Maron R,Tukpah AM,et al.Induction of regulatory T cells decreases adipose inflammation and alleviates insulin resistance in ob/ob mice[J].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10,107(21):9765-9770.

    [6] Mahalingam J,Lin YC,Chiang JM,et al.LAP+CD4+T cells are suppressors accumulated in the tumor sites and associated with the progression of colorectal cancer[J].Clin Cancer Res,2012,18(19):5224-5233.

    [7] Miyazono K,Ten Dijke P,Ichijo H,Heldin CH.Receptors f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J].Adv Immunol,1994,55:181-220.

    [8] McMahon GA,Dignam JD,Gentry LE.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latent complex betwee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 and beta 1-latency-associated peptide[J].Biochem J,1996,313(Pt 1):343-351.

    [9] Oida T,Zhang X,Goto M,et al.CD4+CD25-T cells that express latency-associated peptide on the surface suppress CD4+CD45RBhigh-induced colitis by a TGF-beta-dependent mechanism[J].J Immunol,2003,170(5):2516-2522.

    [10]Ochi H,Abraham M,Ishikawa H,et al.Oral CD3-specific antibody suppresses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by inducing CD4+CD25-LAP+T cells[J].Nat Med,2006,12(6):627-635.

    [11]Wu HY,Maron R,Tukpah AM,Weiner HL.Mucosal anti-CD3 monoclonal antibody attenuates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induction of LAP+regulatory T cells and is enhanced by administration of an emulsome-based Th2-skewing adjuvant[J].J Immunol,2010,185(6):3401-3407.

    [12]Wu HY,Quintana FJ,Weiner HL.Nasal anti-CD3 antibody ameliorates lupus by inducing an IL-10-secreting CD4+CD25-LAP+regulatory T cell and is associated with down-regulation of IL-17+CD4+ICOS+CXCR5+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J].J Immunol,2008,181(9):6038-6050.

    [13]Ishikawa H,Ochi H,Chen ML,et al.Inhibition of autoimmune diabetes by oral administration of anti-CD3 monoclonal antibody[J].Diabetes,2007,56(8):2103-2109.

    [14]Akiba J,Yano H,Ogasawara S,et al.Expression and funtion of interleukin-8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Int J Oncol,2001,18(2):257-264.

    [15]Gandhi R,Farez MF,Wang Y,et al.Cutting edge:human latency-associated peptide+T cells:a novel regulatory T cell subset[J].J Immunol,2010,184(9):4620-4624.

    [16]Brunner SM,Itzel T,Rubner C,et al.Tumor-infiltrating B cells producing antitumor active immunoglobulins in resected HCC prolong patient survival[J].Oncotarget,2017,8(41):71002-71011.

    [17]韩晓东,杜贻豹,狄建忠,等.TGF-1和Treg细胞在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及意义[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2,15(5):374-376.

    [18]Miyara M,Sakaguchi S.Natural regulatory T cells:mechanisms of suppression[J].Trends Mol Med,2007,13(3):108-116.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P+CD4+T cells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its significance

    CHEN Jingsen1,OU Xi2,ZHAO Yang3,YU Guangyin3,LIU Xiaoping2
    1.Breast Department,Affiliated Shenzhen Maternity&Child Healthcare Hospital,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Shenzhen 518028,Guangdong,China;2.Department of Hepatopancreatobiliary surgery,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Hospital,Shenzhen 518036,Guangdong,China;3.Department of Pathology,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Hospital,Shenzhen 518036,Guangdong,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P+CD4+T cells in Tumor tissu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and to explore the role of LAP+CD4+T cells in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CC.Methods Tumor tissues and peri-tumor tissues from 28 patients with HCC during October 2011 to December 2012,as well as hepatic tissues from 28 HBV-infected patients with benign lesions were subjected to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with double staining for LAP and CD4,and the average number of the LAP+CD4+T cells in each visual field was quantified.Results The average number of LAP+CD4+T cells underling an individual high magnification vision in HCC tissu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tissues(11.25±3.00 vs 2.61±0.83,P=0.000).The average number of LAP+CD4+T cells underling an individual high magnification vision in peri-cancer tissu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tissues(5.75±1.00 vs 2.61±0.83,P=0.000).Th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also viewed in HCC tissues and peri-cancer tissues(11.25±3.00 vs 5.75±1.00,P=0.000).Conclusions LAP+CD4+T cells accumulate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of HCC.LAP+CD4+T cells could accelerate the immune escape by suppressing the local immune system in the development of HCC.LAP+CD4+T cells would play a role in negatively regulating through cell to cell contact.

    [Key words] LAP+CD4+T cells;tumor microenvironment;immunohistochemistry;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oi: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04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JC200903180670A及201103023)

    作者单位:1.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乳腺科,广东深圳518028;2.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肝胆胰外科,广东深圳518036;3.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病理科,广东深圳518036

    *通讯作者:刘晓平,博士,主任医师,教授,Email:ninliu@163.com

    Corresponding author:LIU Xiaoping,Email:ninliu@163.com

    (收稿日期:2019-06-28)

    快速康复外科策略在肝外胆管结石手术的应用体会
    李湧, 吴绍峰, 王付强
    2019, 19(05):  533-540.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05
    摘要 ( )   PDF (12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验证加速康复外科措施在肝外胆管结石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7~2019年因肝外胆管结石拟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患者300例,按照手术时间顺序依次分为ERAS组及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长、术后恶心、呕吐、疼痛强度、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尿潴留、并发症(胆汁瘘、胆道狭窄、腹腔感染、切口感染)、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ERAS组手术时长更短、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更低、疼痛程度更轻、肛门排气时间更早、切口感染率更低、术后住院天数更少(P均<0.05),其它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尿潴留无差异。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措施应用在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中,安全、有效,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颈部淋巴清扫术后严重淋巴漏的非手术治疗体会
    俞建东,陈治平,林泽宇,黄晓明,卓宪华,陈琴,钟创越,万云乐*
    2019, 19(05):  536-540.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06
    摘要 ( )   PDF (13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非手术综合治疗措施在甲状腺癌颈部清扫术后严重淋巴漏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例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严重淋巴漏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结合国内外文献对严重颈部淋巴漏的防治方法进行探讨。结果 通过饮食控制、营养支持、局部加压包扎、负压引流、生长抑素、以及高浓度复方泛影葡胺注射液局部注射等非手术治疗综合措施,可促进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严重淋巴漏患者的愈合。结论 饮食控制、营养支持、局部加压包扎、负压引流、生长抑素、以及高浓度复方泛影葡胺注射液局部注射等非手术治疗综合措施,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严重淋巴漏的防治中是安全有效的,可作为首选。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胆囊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李永, 谢明伟, 石广滋, 潘恒, 李国照, 易志龙*
    2019, 19(05):  541-543.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07
    摘要 ( )   PDF (12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胆囊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手术后病理确诊胆囊病变病例,其中胆囊恶性肿瘤58例,良性病变24例;采用独立t检验分析比较胆囊良恶性病变ADC值之间的差异,并运用ROC曲线评价ADC值的诊断效能。结果 胆囊癌的ADC值为1.13±0.32×10-3 mm2/s,胆囊良性病变的ADC值为1.58±0.33×10-3 mm2/s,胆囊癌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ADC值诊断胆囊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4,以ADC值≤1.38×10-3 mm2/s为阈值时,诊断胆囊癌的敏感度为81.8%,特异度为74.1%,准确度为91.3%。结论 DWI在胆囊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内镜下狭窄切开术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后早期关闭造口的研究
    胡健聪, 林德政, 刘伟, 杨晓燕, 余照亮, 谭淑云*
    2019, 19(05):  544-547.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08
    摘要 ( )   PDF (13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患者行内镜下切开术后疗效和在短期内关闭临时性造口的手术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行结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并接受内镜下狭窄切开术的患者临床资料,纳入7例在术后早期(2周内)行临时性造口关闭术的患者,分析内镜下吻合口狭窄切开术的近期及远期效果,以及早期行造口关闭术的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例患者接受内镜下吻合口狭窄切开术后内镜通过率为100%,所有患者在2周内(6.6±2.9天)行临时性造口关闭术,术后均无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腹腔脓肿及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7例患者接受了平均30.2±10.8月的随访,2例患者再次出现吻合口狭窄,内镜狭窄切开术的长期有效率为71.4%。吻合口狭窄复发的2例患者中,1例再次接受了内镜下狭窄切开术,另1例接受了内镜下狭窄切开术和球囊扩张术。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狭窄行内镜下狭窄切开术效果良好,切开后早期行临时性造口关闭是安全的。
    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3例临床分析
    张萌, 曾志芬, 周天恩*
    2019, 19(05):  548-551.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09
    摘要 ( )   PDF (12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13例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AMAE)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近十年住院的心房颤动并发AMA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检索到150006例心房颤动患者,有13例发生了AMAE,占比0.087%;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46~87岁,平均(65.5±5.3)岁。共检索到AMAE患者41例,其中伴有房颤者占比31.7%(13/41)。13例患者均以腹痛为首发症状,早期体征不明显,检验指标无特异性提示,由就诊到确诊的平均时间为47.9小时。13例患者总死亡率为46.15%(6/13),其中8人接受手术治疗,死亡3人;5人保守治疗,死亡3人。13例患者中仅2人服用抗凝药物,1人为华法令,1人为拜瑞妥,但凝血指标均未达标。结论 AMAE是房颤的少见并发症,但房颤是AMAE的重要危险因素;发病年龄大、体征和检验指标缺乏特异性导致临床诊断周期长、死亡率高。及时完善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尽早确诊、准确判断病情作出恰当的治疗决策、规范应用抗凝药物是降低伴有房颤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ERAS理念对老年腹腔镜结肠癌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和前白蛋白的影响
    谭明华, 胡海涛, 区小卫, 廖建南, 冯伟清, 朱劲涛
    2019, 19(05):  552-554.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10
    摘要 ( )   PDF (12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观察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探讨ERAS理念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老年结肠癌患者45例,其中接受加速康复外科治疗(试验组)22例,常规治疗(对照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和前白蛋白、围手术期并发症等。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术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第4天及第7天的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ERAS理念能促进老年结肠癌术后恢复。
    甲状腺结节发病原因多因素研究分析
    何志坚, 谭羽灿, 徐国建, 朱峥嵘, 曹健强, 邢越, 吴嘉瑜, 邹岚, 罗灿华*
    2019, 19(05):  555-558.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11
    摘要 ( )   PDF (12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甲状腺结节发病的高危风险因素。方法 调查240例在我院保健科体检的患者,问卷调查患者年龄、性别、家族史以及生活习惯等,对比研究有甲状腺结节和无甲状腺结节的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史以及生活习惯等差别。采用多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结节发病原因的高危因素。结果 性别、头颈照射和性格等三个因素与甲状腺结节的患病有关,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头颈部照射史、女性患者和性格忧郁的人群是甲状腺发病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中最终纳入模型的是性别、头颈照射史和性格等三个因素为甲状腺结节发病的高危风险因素。结论 性别、头颈部照射史以及性格等可能是甲状腺结节发病的风险因素。
    Lichtenstein疝修补术治疗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的老年腹股沟疝病人的临床观察
    刘业星, 张冬辉, 庄哲宏, 张剑宝, 梁智浩
    2019, 19(05):  559-562.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12
    摘要 ( )   PDF (12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李金斯坦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的老年腹股沟疝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胃肠外科使用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在局部浸润麻醉下治疗108例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的老年男性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人围手术期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手术时间50~105 min,术中出血5~20 mL,血氧饱和度均正常,术后病人给予普食,未出现尿潴留。有8例患者出现血清肿,其中5例予以抽吸后好转,无切口感染。术中血压上升有12例,心率增快有10例。术中出现疼痛共16例。术后 6 h、12 h、24 h的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分在3分以下。术后慢性疼痛、感觉异常有2例。结论 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的老年腹股沟病人局麻下行李金斯坦无张力疝修补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病人术后恢复快。
    卵巢癌铂耐药患者肿瘤组织中LINC01151的表达及诊断效能研究
    雷瑞霖, 张萌, 蒋小燕, 陈思琪, 林荣春*
    2019, 19(05):  563-566.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13
    摘要 ( )   PDF (13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寻找和卵巢癌发生、进展以及铂类化疗耐药相关的lncRNA,从而为卵巢癌早期筛查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新型检测标志物。方法 从顺铂耐药卵巢癌细胞株芯片筛选差异表达的lncRNA,分析TCGA和GTEx数据库中的卵巢癌测序数据,比较LINC01151在卵巢癌组织、癌旁组织、转移肿瘤组织中表达情况,及与患者整体生存周期的相关性。25对卵巢癌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临床样本中检测LINC01151的表达水平,比较正常卵巢上皮细胞和不同卵巢癌细胞株中LINC01151的表达,以及顺铂敏感卵巢癌细胞和顺铂诱导耐药的卵巢癌细胞中LINC01151的表达,分析LINC01151与肿瘤发生、耐药的相关联。结果 从顺铂耐药卵巢癌细胞株芯片中筛选差异表达的lncRNA,其中LINC01151表达差异显著。芯片中相关数据显示,LINC01151特异性在顺铂耐药的卵巢癌细胞株中高表达。通过qPCR验证发现,LINC01151在卵巢癌组织和细胞中特异性高表达,且与顺铂敏感细胞相比,顺铂诱导耐药的细胞株中LINC01151高表达。结论 LINC01151可能是卵巢癌铂类耐药的标志物,可能可以作为卵巢癌的诊断或预后的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中利用LINC01151对患者进行筛选、分类,有利于精准化、个体化治疗,可能对改善肿瘤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改良淋巴结检出方法在结直肠癌术后病理检查中的应用
    李朝阳, 林义办, 陈华显, 郭校锡, 张梓朗, 邓建中*
    2019, 19(05):  567-570.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14
    摘要 ( )   PDF (13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一种改良淋巴结检出方法在结直肠癌术后病理检查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改良的淋巴结检出方法——强光直视下顺血管分层检出法对2016年11月~2019年2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肛肠外科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的100例手术标本进行淋巴结检出。结果 100例结直肠癌手术标本通过改良方法共检出淋巴结2303枚,平均每例(23.03±10.94)枚;阳性淋巴结178枚,平均每例(1.78±2.99)枚;53例直肠癌共检出淋巴结1138枚,平均每例(21.47±8.37)枚;阳性淋巴结91枚,平均每例(1.72±2.82)枚;23例乙状结肠癌共检出淋巴结442枚,平均每例(19.22±7.67)枚;阳性淋巴结43枚,平均每例(1.87±2.60)枚;8例降结肠癌共检出淋巴结130枚,平均每例(16.25±5.44)枚;阳性淋巴结13枚,平均每例(1.63±1.77)枚;16例右半结肠癌共检出淋巴结593枚,平均每例(37.06±13.19)枚;阳性淋巴结31枚,平均每例(1.94±4.42)枚;共7例结直肠癌标本术后淋巴结检出数不足12枚,分别为2例降结肠癌检出淋巴结(0/8)枚、(4/10)枚;3例乙状结肠癌检出淋巴结为(1/8)枚、(1/9)枚、(0/10)枚;2例直肠癌检出淋巴结为(0/6)枚、(1/11)枚。结论 改良淋巴结检出方法——强光直视下顺血管分层检出法是一种可行的淋巴结检出方法,具有在技术操作简单、无额外费用、易于推广等优点,能满足病理分期要求。
    硬膜外不同输注模式用于分娩镇痛的比较
    张媛, 刘志恒*
    2019, 19(05):  571-575.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15
    摘要 ( )   PDF (12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规律间断硬膜外泵注(RIEB)和持续性硬膜外输注(CEI)复合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 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初产妇22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75例。所有产妇给予硬膜外分娩镇痛,选取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镇痛液配方为0.08%罗哌卡因+0.4 μg/mL舒芬太尼。A组产妇予以CEI模式镇痛,8 mL/h持续输注镇痛液。B组与C组产妇予以RIEB模式镇痛,自注射首剂开始,每间断1 h给予8 mL镇痛液,其中B组的注射速度为2 mL/min,C组的注射速度为6 mL/min。记录产妇满意度评分,镇痛前(T1)、镇痛后30 min(T2)、1h(T3)、宫口开大7~8 cm时(T4)、宫口开全时(T5)、分娩时(T6)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改良Bromage评分,观察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有效按压次数、罗哌卡因用量、舒芬太尼用量、产程、镇痛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产妇满意度评分。结果 三组产妇T1~T3时点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产妇T4~T6时点VAS评分,PCEA追加次数,罗哌卡因用量,舒芬太尼用量方面均显示C组B组>A组(P<0.05);三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改良Bromage评分,产程,镇痛时间,分娩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RIEB复合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显著,且泵注速度为6 mL/min的效果最佳,可有效减少PCEA追加次数,罗哌卡因用量和舒芬太尼用量,提高产妇满意度,而不良反应并没有增加。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术中监测运用的探讨
    冯家强, 余瑞钿, 罗江兵, 李立峰
    2019, 19(05):  576-579.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16
    摘要 ( )   PDF (12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在术前、术中、术后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和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 将高血压脑出血病人20例按健侧及患侧术前、术中、术后监测病人ICP、CPP、脑组织血氧饱和度(rScO2)和生命体征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随着手术的进程,患者的CPP值逐渐升高,ICP值逐渐降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术前、术中、术后两两比较显示,患侧术前、术中、术后患者的ICP较健侧降低(P<0.05),ICP在术中、术后亦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病人CPP高于健侧(P<0.05)。术前、术中、术后病人的rScO2、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中、术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rScO2水平与CPP呈负相关(P<0.05),与ICP、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NIRs在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术前、术中、术后监测可及时获得出血的情况,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
    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效果评价
    李航, 谢交弟, 陈泽波, 杨尚琪
    2019, 19(05):  580-583.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17
    摘要 ( )   PDF (12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评价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2013年1月~2018年12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泌尿外科手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病例,以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LUL)为研究组,共计121例,以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USL)为对照组,共计152例,比较两组之间结石清除率、手术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 LUL组结石清除率显著高于USL组(97.5% vs 84.2%,P<0.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USL组(8.3% vs 18.4%,P=0.012),但LUL组术中出血量更多(P<0.001)、手术时间更长(P<0.001)、术后住院时间更长(P<0.001)。结论 LUL在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时结石清除率更高,手术并发症更少,但手术创伤更大,手术时间更长,术后住院时间更长,且对技术要求更高,术者应根据疾病特点、病人意愿和自身技术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一例分析并文献回顾
    黎继昕, 张帆, 杨绮华*
    2019, 19(05):  584-588.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18
    摘要 ( )   PDF (13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分析我院一例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总结该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患者进行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后,行右侧髂骨肿物及右臀部皮下肿物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是一种少见的低~中度恶性的血管内皮瘤,影像学上具有软组织肿瘤的特点,熟悉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小骨窗开颅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和传统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对比
    陈盛勇, 刘光晃*, 吴分浪, 关则俭
    2019, 19(05):  589-591.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19
    摘要 ( )   PDF (12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小骨窗开颅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和传统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30例。传统组给予传统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小骨窗组给予小骨窗开颅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巴氏指数(BI)(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并发症。结果 与传统组相比,小骨窗组术中出血量较低,手术时间较短(P<0.05);小骨窗组术后1周GCS评分较传统组高(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小骨窗组BI较传统组高(P<0.05);小骨窗组并发症发生率3.33%较传统组26.67%低(P<0.05)。结论 与传统骨瓣开颅手术相比,小骨窗开颅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势,并可促进患者昏迷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由嵌顿性声门异物演变为气管异物的抢救一例并文献复习
    邹团明, 陈俊明, 虞幼军, 刘振*
    2019, 19(05):  592-595.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20
    摘要 ( )   PDF (13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声门异物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12收治的一例由嵌顿性声门异物演变为气管异物患者资料。患者女,1岁3个月。因“误食鱼骨后咳嗽、拒食10天”入院。入院前予抗炎、雾化治疗未见好转,后经纤维喉镜检查提示声门异物。予全麻下行气管镜探查术,术中患者出现喉痉挛,血氧饱和度下降,行紧急气管插管后演变为气管异物,并再次在全麻下行气管镜探查取出术,手术过程顺利,取出异物。结果 术后第一天拔除气管插管,第13天患者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声嘶气促,面色红润,听诊双肺呼吸音清,复查胸片提示肺炎基本痊愈及未见异物残留,予顺利出院。结论 喉异物、气管异物较常见,但由嵌顿性声门异物演变成气管异物罕见。有异物误吞史的患儿应考虑喉异物的可能,需完善相关检查及进一步明确诊断,并且选择适宜的麻醉方法及掌握手术技巧。
    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
    陈帅, 张小海, 张宏艺, 区永亮
    2019, 19(05):  596-599.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21
    摘要 ( )   PDF (13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8月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4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观察组采用在关节镜技术辅助下经皮微创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治疗。按照Rasmussen评分标准进行手术疗效评估。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0.3个月)。观察组术后6个月,12个月Rasmussen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分型比较,观察组Schatzker各分型Rasmussen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优良率分别为57.1%、9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21,P=0.044)。观察组未发生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对照组感染1例,经对症处理后痊愈。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关节镜技术辅助下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ScharzkerⅠ~Ⅳ胫骨平台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肯定。
    Sturge-Werber综合症的麻醉管理:病例汇报与文献复习
    杜素娟, 陈瑞霞, 叶西就*
    2019, 19(05):  600-603.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22
    摘要 ( )   PDF (12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Sturge-Werber综合症(SWS)的麻醉管理。方法 回顾分析1例Sturge-Werber综合症(Ⅲ型)患儿的麻醉管理,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了解患者的抗癫痫病史并排除困难气道、眼压增高等风险后,患儿在静吸复合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困难气道、口腔和上呼吸道血管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青光眼等是SWS麻醉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麻醉医师应该充分了解这些问题,并对Sturge-Werber综合症患者进行适当的术前评估从而制定合适的麻醉管理方案。
    内眦部改良去皮法在全切重睑术中的应用
    张婷, 冀晨阳, 张金明, 葛鋆, 饶向婷
    2019, 19(05):  604-607.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23
    摘要 ( )   PDF (14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对全切法重睑术手术切口进行改良,将内眦处皮肤去除范围向下扩大,观察术后重睑线下方皮肤的流畅程度。方法 自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共有78例患者采用内眦部改良去皮法进行全切重睑术,设为观察组。平卧闭眼状态下设计去皮范围,观察重睑术后不同阶段重睑线下方的皮肤的紧致程度。同时对比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全切重睑术患者,共89例,设为对照组,统计发生重睑线内侧皱褶出现的概率。结果 观察组78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有4例患者出现内侧皮肤皱褶,发生概率6.4%。对照组89例患者重睑线内侧出现皮肤皱褶的例数为17例,概率为1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全切重睑术时采用内眦部改良去皮法可有效地避免重睑线向内侧出现皮肤皱褶样外观,提高患者满意度。
    高血压脑出血引流术后再出血和感染的观察分析
    卓少伟,师少春,黄柳军,林小义,秦康威,张准仪,蔡树嘉,张曙佳*
    2019, 19(05):  608-613.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24
    摘要 ( )   PDF (13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和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纳入2015年8月至2018年9月期间所有高血压脑出血接受微创的颅骨钻孔导管引流(BCD)的患者共242例,分析疗效、导管放置的准确性以及导管相关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病和原因。结果 242例患者中,术后共114人次发生各类并发症(47.1%)。16例发生再出血并需要干预的患者中,经再次置管处理7例,9例采取内科保守治疗,3例死亡。再出血与使用阿司匹林及抗凝药物有关联,与手术时间有关;但与年龄、性别、急诊手术、Kakarla 分级无关。本组病例中共8发生导管引流管相关感染,其中6例引发颅内感染,2例导管周围感染导致头皮红肿和脓性分泌物,经抗感染、换药后痊愈。所有患者中,完全恢复28例,明显改善和改善患者175例,无改善者16例;按照ADL分级,Ⅰ~Ⅱ:147例,Ⅲ~Ⅳ:67例,Ⅴ:5例;入院期间死亡11例,随访到6月增加12例死亡。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颅骨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再出血和感染是需要处理的重要危险因素。
    液体加温护理在老年患者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的研究
    罗建伟,曾剑锋*
    2019, 19(05):  614-618.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25
    摘要 ( )   PDF (12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液体加温护理在老年患者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的研究。方法 108例拟行达芬奇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膀胱癌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n=55),术中接受变暖毯加温(41℃),和加温组(n=53),术中接受液体加温(41℃)。比较两组的手术数据、身体温度、凝血功能指标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加温组显著减少了术中输血(P=0.028)和更短的住院天数(P<0.05)。在围术期期间(从1至6 h),加温组体温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纤维蛋白原(FIB),白细胞(WBC)、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术中血糖、术后凝血酶原时间(TT)、血小板(PLT)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均<0.05)。多元回归分析证实,TT是唯一的显著因素,这表明加温组具有更低的TT水平。结论 液体加温护理可以有效减少术中输血和患者住院天数,并维持术中常温,促进术后凝血功能。
    综述
    超声引导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环咽肌功能障碍的进展
    周梦婷,杨海云*,姚继祎,郝少云,罗葆明,吴嘉仪
    2019, 19(05):  619-622.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26
    摘要 ( )   PDF (13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咽肌功能障碍是环咽肌不能完全松弛而导致以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疾病。可能病因包括神经肌肉性,医源性,炎症性,肿瘤性和特发性疾病。治疗方法包括环咽肌切开术,食管扩张,注射肉毒杆菌毒素等。随着技术的发展,微创治疗凭借其安全、便捷、微创及美观等优点而逐步取代传统手术治疗,成为环咽肌功能障碍的首选临床治疗方案。其中,超声引导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作为近年来的热点治疗措施而备受关注,成为临床治疗环咽肌功能障碍的首选。本文就超声引导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与其他方法治疗环咽肌功能障碍作一比较。
    早期乳腺癌影像学检查现状与展望
    刘丽, 池月芮
    2019, 19(05):  623-627.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27
    摘要 ( )   PDF (13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位居大城市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而且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目前很多影像学检查方法被应用于乳腺的早期筛查,如乳腺检查(CBE)、乳腺X线摄影、超声成像(US)、计算机断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和乳腺热层析成像等,尤其是乳腺组织活检的应用,旨在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
    体外冲击波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研究进展
    张成年, 刘明廷*, 李健, 徐闯, 杜长岭
    2019, 19(05):  628-631.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28
    摘要 ( )   PDF (12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折后延迟愈合及骨不连的发生率高达5%~10%,目前手术是治疗骨不连的“黄金标准”,主要包括清理骨折断端、再通髓腔、自体骨移植及更换固定方式,但骨不连的手术治疗存在创伤大、感染以及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的问题。近年来,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因其无创、高效、低廉等优势在骨肌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方面取得良好疗效,本文就体外冲击波疗法在治疗骨折骨不连的进展做一综述,期望能够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恶性胶质瘤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王斌, 司同国*
    2019, 19(05):  632-636.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29
    摘要 ( )   PDF (13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恶性神经胶质瘤是成人中最常见和最具侵袭性的原发性脑肿瘤,其显著的神经系统症状和无法治愈的特性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严重的医疗负担。由于当前标准治疗方案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患者中位数生存期不足15个月。血管生成是恶性胶质瘤的标志,现已成为重要的治疗新靶标。本文回顾了抗血管治疗的作用机制和抗血管药物在恶性胶质瘤治疗的临床应用探索,并简要讨论了恶性胶质瘤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外科护理
    基于信息系统的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与分析
    向美焕, 陈珺仪, 林秀红, 冯晓玲, 陆嘉晖, 何凤怡,江映满, 陈超刚*
    2019, 19(05):  637-641.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30
    摘要 ( )   PDF (12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为了调查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探讨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状况。方法 通过护理信息系统采用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对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住院的14954例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分析营养风险发生情况,并对筛查有营养风险病人进行干预。结果 筛查显示住院患者中营养风险发生率16.4%(2456/14954),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P=0.000,OR=2.868,95%CI:2.617~3.143)、卧床(P=0.002,OR=4.501,95%CI:1.737~11.664)、饮食减少≥25%(P=0.000,OR=2.478,95%CI:2.230~2.753)为营养风险发的高危因素。结论 住院患者存在一定的营养风险,除BMI<18.5、饮食减少量≥75%即为营养风险者应予营养支持外,年龄长者、卧床、饮食减少≥25%、的患者亦应重点关注,以便及时发现营养风险、制定营养支持方案。
    运用循证护理探讨3M液体敷料降低PICC置管患者接触性皮炎的效果观察
    牟丹, 王彩芳, 李芳梅, 张银艳, 黄荣芳, 徐东媚
    2019, 19(05):  642-645.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31
    摘要 ( )   PDF (12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探讨应用3M液体敷料对PICC置管患者预防接触性皮炎的效果。方法 将2018年1月~6月入院的40例PICC置管患者作为对照组,常规PICC维护。2018年7月~12月入院的40例PICC置管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方法消毒后,涂一层3M液体敷料,待干后,再贴无菌透明敷料,每七天维护一次,有渗血渗液及时更换。比较两组患者接触性皮炎发生率、换药次数及维护费用。结果 观察组发生皮炎例1例(为轻度),对照组发生皮炎11例(轻度皮炎8例、中度2例、重度1例),轻、中度皮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ICC维护次数和总的维护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M液体敷料的使用能降低PICC患者接触性皮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带管过程中的舒适度,减少费用支出,减少护士换药工作量,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总结完全腹腔镜下保留十二指肠的全胰头切除术的护理经验
    梁思华,黄泽华,王洁贞,郑晓霞,赵金丹
    2019, 19(05):  646-648.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32
    摘要 ( )   PDF (12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12例完全腹腔镜下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DPPHR)的手术护理配合体会。方法 通过对12例完全腹腔镜下保留十二指肠的全胰头切除术的术前护理评估,总结分析术前患者、仪器设备及器械物品的准备内容,和术中巡回护士、器械护士的娴熟配合的操作要点。结果 通过医护团队默契紧密配合,12例完全腹腔镜下DPPHR顺利完成,无1例中转开腹。结论 认为实行手术室护士专科化管理,优化手术配合团队,实施手术标准化护理配合、充足的术前物品准备和丰富的专科经验能够帮助手术无缝衔接且流畅地开展,对手术成功实施至关重要。
    乳腺癌术后皮肤张力性水泡的预防性护理和处理经验
    伍岳松, 周洁, 杨梦珂, 廖艳华
    2019, 19(05):  649.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19.05.033
    摘要 ( )   PDF (13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降低乳腺癌术后患者张力性水泡发生率中的运用。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本科室收治的274例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135例)和对照组(139例),两组均同时行乳腺癌根治术后予弹性胸衣加压包扎7天,对照组采用常规性的护理,而观察组行预见性护理干预,术后运用纱绢毛巾,预外涂赛肤润。对已发生张力性水泡的皮肤除常规抽吸水泡之外,外涂喜疗妥和聚维酮碘乳膏。比较两组患者予弹性胸衣穿戴后发生张力性水泡的发生率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经过预见性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水泡发生率为15.29%,对照组水泡发生率为28.35%;水泡消除平均天数中,观察组平均消除天数为4天,对照组为8天,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应用预见性皮肤护理可有效降低张力性水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