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岭南现代临床外科》官方网站,今天是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数据库收录
作者中心
征稿简则
论文范例
投稿须知
在线投稿
论文重合率自检
读者中心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主编办公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22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2-04-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家笔谈
中晚期肝癌转化治疗中的几个焦点问题
龙吟, 宋兴东, 张磊
2022, 22(02): 115-119.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2.001
摘要
(
)
PDF
(11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大部分肝癌患者初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了通过手术切除获得长期生存的机会。当前系统治疗的发展、局部治疗技术的进步有望让更多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癌患者从转化治疗中获益。经过初步探索,局部联合系统治疗的多模式、高强度的转化治疗方案展现了可喜的转化成功率。然而,关于如何选择转化治疗目标人群及转化方案、何时序贯手术切除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尚存在争议。笔者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围绕转化治疗中的几个焦点问题进行探讨。
论著与临床研究
腹腔镜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安全性和疗效对比研究
邓静, 陈焕伟
2022, 22(02): 120-125.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2.002
摘要
(
)
PDF
(11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间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符合标准的49例患者分成LPD组(
n
=23)和OPD组(
n
=26),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肿瘤学结果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
LPD和OPD两种术式的术中输血率和术后胰瘘、胆瘘、术后出血、胃排空延迟、腹腔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等手术安全性指标相近(
P
>0.05);LPD组较OPD组手术时间延长,但术中出血量减少(
P
<0.05)。两种术式术后入住ICU人数、非计划再次手术人数、标本肿瘤长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阳性患者例数、R0切除率、肿瘤分化程度、术后病理分期、肿瘤来源、出院30 d内再次入院率、术后复发率、术后90 d死亡率及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等手术疗效指标相近(
P
>0.05)。与OPD相比,LPD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提早,术后住院日缩短,术后疼痛评分降低和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提高(
P
<0.05)。
结论
与OPD相比,LPD安全可靠,可获得同样的肿瘤学根治效果,手术疗效值得肯定,在临床上是可行的。
Pin1相互作用的长非编码RNA lncPIL-1调控乳腺癌恶性表型的研究
赵炜, 罗曼莉
2022, 22(02): 126-133.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2.003
摘要
(
)
PDF
(35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与Pin1蛋白结合的长非编码RNA lncPIL-1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干性表型的影响。
方法
采用RNA免疫沉淀联合深度测序(RIP-seq)得到与Pin1特异性结合的长非编码RNA,并通过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RIP)和紫外交联免疫沉淀(CLIP)进行验证筛选;利用小干扰RNA(siRNA)敲降乳腺癌细胞lncPIL-1的表达,利用慢病毒感染得到lncPIL-1过表达乳腺癌细胞株,并通过qRT-PCR实验检测敲降及过表达效率;采用平板克隆方法检测lncPIL-1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lncPIL-1对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ALDEFLUOR法检测lncPIL-1对乳腺癌细胞干性表型的影响。
结果
RIP-seq及验证实验显示,lncPIL-1在Pin1免疫沉淀复合物中富集。乳腺癌患者高表达lncPIL-1与总生存率低密切相关。平板克隆实验显示lncPIL-1不影响乳腺癌细胞生长。Transwell实验中过表达lncPIL-1会加强乳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而敲降lncPIL-1会降低乳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ALDEFLUOR检测结果显示敲降lncPIL-1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干性表型。
结论
lncPIL-1与Pin1特异性结合并与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高度相关,具有促进乳腺癌细胞运动迁移及干性表型的能力,提示lncPIL-1有望成为新的乳腺癌治疗靶点。
BRAF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关系研究
王培顺, 李淑琴, 王岩, 汪瑞, 高希涛, 王昭昕, 周军
2022, 22(02): 134-137.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2.004
摘要
(
)
PDF
(11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BRAF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突变率,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25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BRAF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结果
81%的PTC患者中发现有BRAF基因的突变。BRAF突变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BRAF 突变与PTC的淋巴转移以及临床分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岁、高肿瘤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是BRAF突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
<0.05)。
结论
BRAF基因突变与PTC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而且对于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乳房切除术后3种皮瓣处理的效果评价
何文君, 洪泓, 梁素琼, 黄丽芳
2022, 22(02): 138-142.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2.005
摘要
(
)
PDF
(10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乳腺癌乳房切除术后3种皮瓣处理的结果。
方法
收集2019年2月至2021年4月在我院进行全乳房切除术或改良根治术的10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处理皮瓣的不同分为常规缝合(A组,
n
=30);缝合线皮瓣固定(B组,
n
=42);医用组织胶皮瓣固定(C组,
n
=36),所有患者进行至少6月术后随访评价,记录入组患者基本资料、血清肿形成及处理,血清肿伴发其他并发症、随访资料包括引流、手术部位感染、门诊次数、皮瓣坏死、再手术、疼痛、美容效果及术后放化疗和激素治疗。
结果
总共20例患者发生需要穿刺处理的血清肿,均发生在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患者中,其中A组7例(23.3%)、B组7例(7.3%)、C组6例(16.6%),尽管A组占比高于B组和C组,但三组间发生例数没有统计学意义。三组之间在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手术部位感染例数、再住院病例、术后门诊关于切口创面附加处理就诊没有显着差异,也没有观察到肩部功能的差异;随访6月结果也没有观察到三种方法对皮肤美容的显着差异。
结论
在乳腺癌手术皮瓣处理的方法中,常规闭合切口、缝合线皮瓣固定和使用医用组织胶对于防止血清肿的形成没有明显的差别,这可能与术后腋窝引流充分以及良好的压迫有关。
膀胱癌免疫治疗相关肿瘤微环境及其在人和小鼠肿瘤中的组成特征初探
周炳坤, 王博, 贺情情, 黄孝东, 陈俊宇, 黄健
2022, 22(02): 143-153.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2.006
摘要
(
)
PDF
(66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膀胱癌免疫治疗中起关键作用的肿瘤微环境(TME)组成特征,初步分析这些组分在人膀胱癌组织和BBN(N-butyl-N-(4-hydroxybutyl)-nitrosamine)诱导的自发小鼠膀胱肿瘤中表型的相似性。
方法
分析晚期膀胱癌PD-L1阻断治疗IMvigor210数据集,利用DESeq2筛选与疗效相关的差异基因,通过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找出差异富集的通路;采用IOBR分析TME中的细胞浸润特征。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差异浸润细胞基因集与膀胱癌预后和分期的关系,在我院32例膀胱癌组织标本中进行免疫组化验证。建立BBN诱导的自发小鼠膀胱肿瘤模型,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对BBN诱导的自发小鼠膀胱肿瘤和人膀胱癌进展相似性及其TME主要组分进行比较。
结果
在IMvigor210数据集中存在521个与免疫治疗疗效相关的差异基因,其中44个差异基因富集在含胶原细胞外基质上,提示成纤维细胞与免疫治疗疗效相关。TME分析发现细胞周期、组蛋白等肿瘤细胞基因集与NK细胞、CD8
+
T细胞基因集在膀胱癌免疫治疗有效组中富集,而炎症性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基因集在免疫治疗无效组中富集。TCGA分析显示:NK细胞和CD8
+
T细胞基因集与膀胱癌患者总体生存时间呈正相关,CD56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分期呈正相关;PDGFRB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分期呈正相关。相比于低分期膀胱癌,PDGFRB
+
成纤维细胞在高分期膀胱癌中数量更多。在BBN小鼠模型中,BBN诱导的自发小鼠膀胱肿瘤发生率随着诱导时间逐渐升高,最终发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小鼠和人膀胱肿瘤的TME中NK细胞和CD8
+
T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的浸润特征相似。
结论
本研究结合生信分析和免疫组化评分发现:膀胱癌中NK细胞、CD8
+
T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与免疫治疗疗效和预后具有相关性;这些细胞在BBN诱导的自发小鼠膀胱肿瘤与人膀胱癌组织中的浸润表型相似。这些结果可为研究膀胱癌免疫治疗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动物模型。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免疫细胞丰度模型预测脓毒症患者的生存预后
顾杨, 刘勋, 区绮云, 张娜, 李涵, 秦伟强, 李莉
2022, 22(02): 154-162.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2.007
摘要
(
)
PDF
(79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免疫细胞丰度模型预测脓毒血症患者生存预后。
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479例脓毒症患者,将患者按9: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在TensorFlow中构建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生存神经网络的seDNT模型,根据前瞻性研究队列MARS研究的431名脓毒症患者的数据组成训练组。此外,该算法在验证组的48例脓毒症患者中进行内部验证,研究的主要终点为28天生存期,模型的评价使用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在训练组中,深度学习生存神经网络模型对脓毒症患者28天生存期的预测效果良好,低风险评分患者与高风险评分患者28天生存期的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R=0.022,95%
CI
=0.013-0.038,
P
<0.005)。免疫细胞丰度风险评分与28天生存率相关(14和28天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912和0.936)。同样,验证组中低风险评分患者与高风险评分患者28天生存预后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07,95%
CI
=0.008~0.63,
P
<0.005),14天和28天生存期的AUC分别为0.822和0.777。此外,本研究还显示该风险评分与免疫微环境有明显的相关性。
结论
本研究构建并验证了一种新的深度学习生存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可以准确预测脓毒症患者可靠的28天生存率,提供了预后评估和治疗建议。
基于TFCE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颅内空间分布频率的研究
李维, 杨淞然
2022, 22(02): 163-167.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2.008
摘要
(
)
PDF
(200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MRI图像获取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情况,获取肿瘤重点转移区域。
方法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获取MRI原始数据,手动勾画肿瘤区域,获取基于体素水平的肿瘤转移频率;使用TFCE非参数分析计算统计值,进行排列测试提取肿瘤区域中的重点区域。
结果
共3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频率分布图显示同一体素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病例数最大值为8,最高频率为22.86%,位于顶叶枕叶交界处后正中线,而非参数分析显示显著的簇位于侧脑室旁基底节区的灰白质交界处。
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倾向于转移至后颅窝与基底节区,对脑转移癌MRI检查的分析可以为临床治疗过程提供辅助。
双低剂量螺旋CT双期扫描在胸痛三联征的可行性研究
颜卓恒, 卢国雄, 姜雨松, 陈晓红, 吴怡雯
2022, 22(02): 168-172.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2.009
摘要
(
)
PDF
(23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双低剂量肺动脉期与胸主动脉期螺旋CT双期扫描在胸痛三联征的可行性研究。
方法
将收集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156例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39例)为急性胸痛患者,行双低剂量肺动脉期与胸主动脉期螺旋CT双期扫描,包括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CTPA1组)、心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CCTA1组)和胸主动脉CT血管造影(TCTA)(TCTA1组)一次成像。常规组(117例)分别实施CTPA(CTPA2组,39例)、CCTA(CCTA2组,39例)和TCTA(TCTA2组,39例)。所有图像分别由两位医师重建并对其进行分级评分,分别记录、分析和比较两组图像质量、CT值、图像对比噪声比(CNR)和有效辐射剂量。
结果
观察组肺动脉、心脏冠状动脉及胸主动脉与常规组的对应血管评分,K值分别为0.60、0.68和0.61,其一致性好。观察组与常规组对应血管图像的CNR及平均CT值均没有统计学差异(
P
>0.05)。观察组的有效辐射剂量与常规组中CCTA2组没有统计学差异(
P
>0.05);观察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与常规组中CTPA2组及TCTA2组有统计学差异(
P
<0.05),且常规组两组均高于观察组。
结论
双低剂量螺旋CT双期扫描的图像质量满足临床需求且有效辐射剂量较低。
不同对比剂注射流率对颈部增强MRA图像质量的影响
谢定祥, 李竹浩, 吴嘉乐, 赵静, 赖志满
2022, 22(02): 173-177.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2.010
摘要
(
)
PDF
(16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不同对比剂注射流率对颈部动脉增强血管成像(3D CE-MRA)图像质量的影响,探讨获得高质量颈部CE-MRA图像的最优对比剂注射流率。
方法
收集怀疑颈部血管病变而行颈部增强MRA扫描的患者,根据注射流率不同分为三组,其中A组1 mL/s共22例,B组2 mL/s共25例,C组3 mL/s共20例。由两名主治医师对各节段的动脉图像质量及静脉污染程度分别进行评分,计算整体动脉平均分和静脉污染平均分;分别测量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双侧颈总动脉分叉下1 cm处及双侧同水平椎动脉、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C4)及基底动脉的信号强度(SI),计算整体动脉血管信号平均值及整体血管、对比噪声比(CNR)。
结果
A、B、C三组动脉血管信号平均值分别为584、720、690;动脉血管对比噪声比(CNR)平均值分别为222.50、272.94、280.22,以上指标三组总体具有统计学意义(SI H=8.29,
P
=0.016;CNR H=7.56,
P
=0.023)。动脉、静脉及整体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其中动脉评分A组与B组及A组与C组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17),B组与C组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17),静脉污染评分A组与C组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17),而A组与B组及B组与C组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17),整体评分中A组与B组及A组与C组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17),B组与C组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17)。
结论
随注射流率的增加颈动脉血管的信号强度增加,图像信噪比增加,而静脉污染没有增加,故行颈部CE-MRA时推荐注射流率为3 mL/s可取得高质量的血管成像效果。
四种多模式镇痛方案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影响的回顾性分析
汤永南, 侯大标, 罗东斌, 罗斯敏
2022, 22(02): 178-182.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2.011
摘要
(
)
PDF
(106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回顾性分析四种多模式镇痛方案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通过提取电子病历系统中的数据,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0年4月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537例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四种多模式镇痛方案:A组耳穴贴压联合股神经阻滞,B组耳穴贴压联合隐神经阻滞,C组塞来昔布联合股神经阻滞,D组塞来昔布联合隐神经阻滞。统计术前一般资料及术后第1、3、7天VAS评分、股四头肌肌力、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膝关节主动活动度。
结果
四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和7天,A组和B组的VAS评分均比C组和D组低。A组和C组股四头肌肌力在术后第1和3天明显比B组和D组差。A组和B组术后第1、3、7天PSQI量表评分均低于同时间段的C组和D组。A组和B组术后第1和3天膝关节主动活动度比C组和D组大。
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耳穴贴压联合单次收肌管隐神经阻滞更能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改善睡眠,促进早期功能锻炼,达到快速康复的效果。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舒芬太尼抑制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的影响
陈志毅, 刘鉴, 杨扬, 吴论
2022, 22(02): 183-186.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2.012
摘要
(
)
PDF
(10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复合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时对舒芬太尼抑制老年患者气管插管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的影响。
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96例,ASA分级Ⅰ~Ⅱ级,将患者分为4组:对照组(C组,麻醉诱导前输注10 mL生理盐水)和右美托咪定组(D1、D2、D3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0.1、0.3、0.5 μg/kg,泵注时间5~15 min)。所有患者均采用丙泊酚靶控浓度2.5 μg/mL及预设靶浓度的舒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气管插管时采用序贯法测定舒芬太尼目标靶控浓度,记录所有患者插管前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呛咳的例数,并记录在PACU期间躁动、疼痛例数及术后2小时的镇静评分。
结果
全麻诱导前静脉给予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且丙泊酚效应室浓度2.5 μg/mL下舒芬太尼抑制老年人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EC50分别是:C组:0.246 ng/mL,D1组0.238 ng/mL,D2组0.215 ng/mL,D3组0.199 ng/mL。与C组相比,D3组气管插管前出现心动过缓的发生率较高,D2、D3组拔管期间患者躁动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各组患者气管插管前出现低血压、呛咳的发生率及拔管期间疼痛的发生率以及术后2小时Ramsa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随着右美托咪定的剂量增加,老年患者气管插管所需的舒芬太尼目标靶控浓度呈剂量依赖性下降,且全身麻醉诱导前静脉滴注0.3 μg/kg和0.5 μg/kg右美托咪定能够降低老年患者PACU期间的躁动发生情况。
体表标记定位下内镜套扎治疗Ⅱ~Ⅲ度内痔的前瞻性研究
黎淑玲, 刘俊杰
2022, 22(02): 187-190.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2.013
摘要
(
)
PDF
(15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体表标记定位内镜下内痔套扎治疗Ⅱ~Ⅲ度内痔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70例Ⅱ~Ⅲ度内痔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5例。观察组采用精准体表定位内镜下痔套扎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痔套扎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出血等并发症、临床效果等指标。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痔分度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视觉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总体有效率97.14%,高于对照组的85.71%,并发症发生率5.71%,低于照组的1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体表精准定位内镜下痔套扎治疗Ⅱ~Ⅲ度内痔疗效确切,较传统痔套扎术疼痛更轻、并发症更少。
病例报道
腹腔镜下腹壁侵袭性纤维瘤切除一期腹壁重建的病例报告
钟家健, 马东恒, 陈斯聪, 赵永灵
2022, 22(02): 191-193.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2.014
摘要
(
)
PDF
(239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我院行腹腔镜下腹壁侵袭性纤维瘤切除联合自固定补片一期腹壁重建的患者,并查阅文献,探索其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案,以供临床工作者借鉴。
综述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研究进展
陈东, 梁倚华, 廖冰, 蔡木炎
2022, 22(02): 194-198.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2.015
摘要
(
)
PDF
(17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是一类少见的胆道肿瘤,以肿瘤细胞在胆管内呈乳头状或绒毛状生长、胆管扩张,部分合并黏液分泌为特征。IPNB术前诊断困难,病史以腹痛、黄疸、胆管炎常见,如能够对其临床特点有深入的认识,有可能提高术前的诊断率。IPNB目前仍在病理学定义上仍存在争议,乳头状胆管癌是否归属于IPNB仍无定论。病理上可合并多发且性质不同的病变,应注意浸性型癌的比例。病理学分类上胰胆管亚型提示预后较差,黏液核心蛋白(mucin core protein)-1是最重要的免疫组化指标。IPNB影像学检查有其固有的特点,通过联合CT、MRCP检查有可能在术前判断是否存在浸润性癌,从而对手术方式及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手术切除是目前的首选治疗方式,IPNB患者术后的总体预后较胆管癌好。
肝移植后代谢综合征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
叶少炜, 钱均霖, 胡泽民
2022, 22(02): 199-204.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2.016
摘要
(
)
PDF
(10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移植(LT)被认为是终末期肝病、重型肝炎和晚期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唯一根治性选择。由于近几十年来围手术期护理、感染控制和免疫抑制药物的改善,肝移植受体的早期存活率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移植后晚期(移植后5年以上)的存活率却没有提高,主要原因是恶性肿瘤和心血管并发症。代谢综合征(MS)即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和高血糖,在移植受者中被诊断为肝移植术后代谢综合征(LTMS),影响肝移植受者长期生存。代谢综合征的许多方面都是可以改变的。这篇综述目的是总结目前关于LTMS及其相关组分的知识并探讨其防治与管理策略,旨在提供实用的循序渐进指导。
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现状
曾智豪, 何深
2022, 22(02): 205-209.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2.017
摘要
(
)
PDF
(10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三阴性乳腺癌高侵袭、高复发、高转移且预后差,对内分泌治疗、抗Her-2靶向治疗不敏感。本研究总结了近年来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进展。
方法
应用PubMed、CNKI、万方等数据库,以“TNBC、新辅助治疗、病理完全缓解”等作为搜索关键词,检索近年的相关文献。
结果
病理完全缓解被认为是新辅助治疗预后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蒽环类联合紫杉类药物仍然是TNBC患者的首选新辅助化疗方案,铂类药物的应用使BRCA基因突变TNBC患者有了更优的新辅助化疗方案,但血液学、消化系统等相关不良反应不可忽视。免疫调定点抑制剂相关药物被证实在TNBC新辅助治疗上能提高pCR,改善长期生存预后,且因药物不良反应停药较铂类药物发生率更低。肿瘤微环境靶向药物、多聚ADP核糖聚合酶抑制剂、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等相关药物在多药联合方面上的临床研究有积极治疗效果。
结论
TNBC新辅助治疗中,化疗是基础,免疫治疗已有相关临床试验成果,肿瘤微环境靶向药物、多聚ADP核糖聚合酶抑制剂、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具有很大研究前景。
白脂素的研究进展
薛佳婧, 郭伟, 赵兵兵, 赵凌飞
2022, 22(02): 210-213.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2.02.018
摘要
(
)
PDF
(10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脂素(Asprosin)是一种新的糖原性脂肪因子,主要在空腹时由白色脂肪组织合成并释放。Asprosin在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组织和器官中起着复杂的作用。它与食欲、糖代谢、胰岛素抵抗(IR)、细胞凋亡等有关。最近的研究发现,Asprosin在代谢和代谢性疾病中起着重要而复杂的作用。代谢性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DM)、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心血管疾病,其主要是由于正常代谢过程的破坏。目前,这类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质量构成巨大威胁。本文就近年来发现的阿司匹林在代谢性疾病中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为今后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主编在线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相关下载
论文著作权转让协议书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参考文献endnote模板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论文重合率自检
维普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