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岭南现代临床外科》官方网站,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21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1-02-20
    专家笔谈
    重视胰腺癌诊治的全流程管理
    楼文晖
    2021, 21(01):  1-5.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1.001
    摘要 ( )   PDF (12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远期疗效不佳,为了改善胰腺癌的预后,有必要推进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通过多学科团队的有机组合,达成早期诊断、分期、精准治疗、合理手术、对症支持治疗的全诊治流程管理,时刻跟踪和应用多组学分析、肿瘤免疫、靶向治疗和放化疗的最新进展,显著提高胰腺癌的远期疗效。
    营养筛查与评估工具历史回顾与临床应用
    董明
    2021, 21(01):  6-10.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1.002
    摘要 ( )   PDF (12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营养治疗对提高手术安全性、加速病人康复、减少手术后并发症、提高社会效益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临床营养筛查与营养状况评估工具的历史、深入解读各种工具开发背景及适应证,旨在指导临床医生规范化实施营养治疗。
    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评分系统的现状及临床应用
    张果, 张瑞, 陈进宏
    2021, 21(01):  11-16.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1.003
    摘要 ( )   PDF (130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直肠癌是中国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约50%的患者最终会发生肝转移。有效的全身治疗和积极包括手术在内的局部治疗,是提升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疗效的关键。肝切除术后复发是导致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不同复发风险的患者治疗选择也有所不同,因此建立有效的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评分系统,以指导其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临床危险评分(CRS)是目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应用最广泛的预后评分系统。其他预后评分系统还包括肿瘤负荷评分(TBS)、GAME评分、CERR评分等。预后评分系统的不断完善可以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预后,对高危患者采取更积极的干预手段,合理有效地延长患者生命。
    手术详解
    围肝门切除联合左三区切除治疗Bismuth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
    黄鑫, 王良, 张跃伟, 严哲, 王开宇, 肖鸣, 张琪佳, 尚皓, 葛夏青, 宋研, 项灿宏
    2021, 21(01):  17-22.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1.004
    摘要 ( )   PDF (62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围肝门切除联合左三区切除治疗Bismuth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述评
    刘超
    2021, 21(01):  22-23. 
    摘要 ( )   PDF (144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与临床研究
    SMC基因家族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预测肝癌预后的临床意义
    霍励耘, 魏英城, 谭文亮, 商昌珍, 陈亚进
    2021, 21(01):  24-28.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1.005
    摘要 ( )   PDF (32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SMC基因家族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肝癌分期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UALCAN和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分析SMC基因家族在肝癌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其在肝癌不同分期中的转录水平。利用GEPIA数据库完成对SMC家族各成员基因与肝癌的生存预后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正常肝组织比较,SMC基因家族成员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肝癌 vs. 正常肝组织,P<0.0001),其转录水平也与肿瘤的分期有关。SMC1A、SMC1B、SMC2、SMC3、SMC4、SMC5和SMC6在Ⅲ期肝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Ⅰ期肝癌(Ⅲ期 vs.Ⅰ期,P<0.05),SMC1A和SMC2在Ⅱ期肝癌患者中的表达高于Ⅰ期肝癌(Ⅰ期 vs.Ⅱ期,P<0.05)。此外,在肝癌的生存分析中显示,SMC1A、SMC2、SMC3、SMC4、SMC6高表达患者的预后较差(P<0.05),其总生存期(OS)或无瘤生存期(DFS)明显短于低表达组。结论 SMC基因家族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其中SMC1A、SMC2、SMC3、SMC4、SMC6的表达与肝癌患者预后不良呈正相关,可以作为肝癌预后预测因素。
    肝切除术后抗凝治疗对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马明磊, 尹雁北, 张红卫
    2021, 21(01):  29-35.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1.006
    摘要 ( )   PDF (12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肝切除术后抗凝治疗对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0年5月于我院就诊并接受肝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96)和抗凝组(n=96),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抗凝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诺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观察记录静脉血栓发生率、出血率、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凝血功能等并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特征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与常规组VTE发生率分别为2.1% vs. 5.2%(P=0.441),两组患者术后出血、术后输血、术后感染、肝功能衰竭发生率以及Clavien-Dindo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患者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高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中使用止血患者与未用止血药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手术时间≥3 h、术中出血量≥400 mL是肝切除术患者抗凝治疗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患者术后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凝组患者INR、APTT、D-二聚体水平低于常规组。结论 肝切术后抗凝治疗有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的趋势且安全可行。
    人永生化胰腺星形细胞系的构建及其功能的验证
    韩世纪, 练国达, 陈少杰, 黄开红, 李佳佳
    2021, 21(01):  36-43.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1.007
    摘要 ( )   PDF (440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人永生化胰腺星形细胞(PSCs)系并探讨其生物学功能。方法 采用outgrowth方法提取人原代胰腺星形细胞(hPSCs),慢病毒感染方法导入SV40LT基因和hTERT基因,嘌呤霉素筛选稳定高表达两个基因的细胞(im PSCs),qRT-PCR和Western bolt方法检测表达水平;CCK8法、核型分析、免疫荧光、体内成瘤实验检测im PSCs生长曲线,染色体数目,胶原基质蛋白表达和有无恶性表型转化;共培养方法、CCK8法、细胞划痕、迁移侵袭方法检测imPSCs促瘤作用。结果 hPSCs呈多角形和梭形,慢病毒感染的im PSCs,显微镜下有亮绿色荧光;im PSCs细胞高表达SV40LT基因和hTERT基因;im PSCs生长曲线呈典型的“S”型,染色体数目增多,体内不能成瘤,表达α-SMA、Collagen I、Fibronectin,具有PSCs的生物学功能和特点;其与胰腺癌细胞共培养后,明显促进肿瘤生长,与人原代PSCs功能相当。结论 采用慢病毒转染SV40LT基因和hTERT基因可成功构建人胰腺星形细胞永生化细胞系,为胰腺星形细胞本身及胰腺癌微环境相关研究提供实验材料和模型。
    转录因子YY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和功能研究
    黄贻培, 罗伟鑫, 许磊波
    2021, 21(01):  44-52.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1.008
    摘要 ( )   PDF (571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YY1在肝细胞癌进展中的作用并揭示其发挥功能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生物信息学分析TCGA、GEO及ICGC公共数据库中肝癌组织中YY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并在本院收集的肝癌石蜡切片行免疫组化实验验证。采用CCK-8、Edu染色及克隆形成实验探讨YY1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实验探讨YY1对肝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基因共表达分析和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探讨YY1发挥功能的潜在分子机制。结果 分析TCGA-LIHC、GSE14520、GSE25097及ICGC-LIRI-JP肝细胞癌转录组数据,结果显示YY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高表达YY1预示更短的总体生存;YY1表达与患者的肿瘤体积、肿瘤分期及肿瘤病理学分级正相关。免疫组化验证实验中证实肝癌组织YY1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敲降YY1表达后,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显著降低,而过表达YY1后,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则显著增加。基因集富集分析发现高表达YY1的患者中与肿瘤进展相关信号通路高度富集,共表达基因及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发现,YY1与FKBP3、RBBP7、H2AFV、H2AFZ、ACTL6A、PAXIP1、NCOA6、SUZ12等8个共表达基因存在高度可信的相互作用网络。结论 YY1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发挥癌基因作用,可能与其促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有关;YY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能指示总体生存,可作为潜在的肝癌生物标志物及药物治疗靶点。
    FOLFIRINOX方案与AG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多中心观察性研究
    袁贯平, 江志敏, 马冬, 潘梓春, 丁颖, 谢德荣
    2021, 21(01):  53-58.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1.009
    摘要 ( )   PDF (14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开展FOLFIRINOX方案和AG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的多中心观察性研究,总结经验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6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院、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及中山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病理确诊的晚期胰腺癌患者,一线接受FOLFIRINOX方案或AG方案治疗,有完整生存资料。末次随访时间为2020年10月31日。主要终点指标为OS。生存资料检验采用K-M法,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五个中心共纳入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病例62例,按一线化疗方案分为FOLFIRINOX方案组26例和AG方案组36例,FOLFIRINOX方案组与AG方案组中位OS分别为13个月和11个月(P=0.202)、PFS分别为10个月和11个月(P=0.132),两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一线FOLFIRINOX方案序贯二线AG方案化疗5例,反之有6例,中位OS分别为13个月和11个月。CA199高于正常值59倍或以上,AG组OS中位数10.21个月,数值上似长于FOLFIRINOX组的3.5个月。客观有效率、不良反应等缺漏较多,放弃统计分析。结论 FOLFIRINOX方案和AG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疗效相似;用药顺序似不影响疗效;CA199水平用于预测不同方案的疗效可能有一定帮助,值得进一步探讨。
    8-Nitroguanine在肝吸虫相关性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以及意义
    林杰, 刘清波, 何威, 马靖, 陈韵壕, 王卫东
    2021, 21(01):  59-62.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1.010
    摘要 ( )   PDF (15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8-Nitroguanine在伴有肝吸虫感染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中的表达以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接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院18例行根治性手术的伴肝吸虫感染的ICC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8-Nitroguanine的表达情况。同样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术前血清及18例肝吸虫性胆管炎和健康志愿者中8-Nitroguanine的表达情况;体外培养胆管癌RBE细胞,按梯度浓度处理细胞,计算半抑制浓度,并以该浓度处理细胞24 h,侵袭实验检测RBE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在18例伴有肝吸虫感染的ICC患者中,8-Nitroguanine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 < 0.001),后两者差异无统计意义(P > 0.05)。伴有肝吸虫感染的ICC患者术前血清中8-Nitroguanine的表达水平与肝吸虫性胆管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无明显差异(P > 0.05)。8-Nitroguanine对RBE细胞的增殖能力具有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8-Nitroguanine处理后RBE细胞的侵袭能力无明显改变(P > 0.05)。结论 8-Nitroguanine与肝吸虫感染相关性ICC的关系密切,可能在癌变阶段发挥关键作用。
    十二指肠憩室与胆胰疾病的关系以及对ERCP的影响
    姚金科, 郭艳青, 谭硕果
    2021, 21(01):  63-67.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1.011
    摘要 ( )   PDF (15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憩室的发生率与胆胰疾病的关系以及对ERCP手术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2020年7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全院各科室包括门急诊、住院部曾经进行了腹部CT的所有患者,共1203人,女性475人,男性728人,其中,因胆总管结石胆管炎、或胆源性胰腺炎行ERCP手术的患者23例。观察十二指肠乳头憩室的发生率、伴有胆胰病变病例中十二指肠乳头憩室的发生率、伴有十二指肠乳头憩室病例中胆胰病变的发生率,伴有十二指肠乳头憩室ERCP的成功率,分析十二指肠憩室与胆胰疾病关系及对ERCP的影响。结果 女性的十二指肠憩发生率高(与男性比较,P<0.05);40岁以上,伴有十二指肠憩室发生率较高(P<0.05);有十二指肠憩室比无十二指肠憩室的,肝外胆管结石胆管扩张、胰腺炎出现情况高(P<0.05);而且有肝外胆管结石胆管炎、胰腺炎的病例中十二指肠憩室的发现率出较高(P<0.05);十二指肠憩室主要发生于降部;十二指肠憩室ERCP插管难度较高,成功率相对较低(P<0.05)。结论 十二指肠憩室与肝外胆管结石胆管炎、胰腺炎等病变有一定的关系;十二指肠憩室ERCP插管难度较高,成功率相对较低.重视并了解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术前影像学的评估、掌握ERCP相关技巧往往有助于提高伴有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插管成功率。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合并出血二次手术2例并国内文献复习
    刘钧豪, 罗宇荣, 李海量, 李晓锋, 高鹏, 曾宪成
    2021, 21(01):  68-73.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1.012
    摘要 ( )   PDF (14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关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合并出血的二次手术方式缺乏相应的指南及专家共识,本文旨在复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合并出血的二次手术方式并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合并出血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C级胰瘘合并出血的诊疗及手术过程,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合并出血的二次手术方式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C级胰瘘合并出血的患者,均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进行了二次手术。患者1在探查胰肠吻合口时,发现门静脉出血,确切止血后重新行原位的胰肠吻合术,最终痊愈出院;患者2由于胰瘘导致了迟发性的出血及腹腔感染,在二次手术时并未发现明确的责任血管,手术中对出血风险较高的血管进行了结扎,并对胰肠吻合口进行了加针修补,最终患者因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PD术后胰瘘合并出血的治疗需要介入科、重症医学科、普外科的多学科参与,外科手术仍然是PD术后胰瘘合并出血的关键一环。
    淋巴细胞亚群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
    钟翠玉, 王家维, 黄康玲, 姚燕丹
    2021, 21(01):  74-81.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1.013
    摘要 ( )   PDF (40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治疗前淋巴细胞亚群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6年4月至2020年6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NAC的乳腺癌患者109例。采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s回归分析不同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相关性,并通过Kaplan-Meier曲线评估其与生存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评估化疗前后T细胞或NK细胞的变化与pCR的关系,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部位T细胞和NK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 T细胞比例>71.90%(P=0.044)、NK细胞比例>36.23%(P=0.049)或Ki67增殖指数>62.5%(P=0.010)的患者pCR率较高。在多因素分析中,只有NK细胞比例高(95% CI:0.014~0.736,P=0.024)和Ki67增殖指数高(95% CI:0.083~0.752,P=0.014)才是pCR的预测因素。比较83例患者NAC前后NK细胞的变化,发现NK细胞增多的患者更有可能获得pCR(P=0.031)。此外,治疗前T细胞比例较高的患者,肿瘤浸润性T细胞较多;NK细胞比例较高的患者治疗后,肿瘤浸润性NK细胞较多。结论 NAC前较高比例的T细胞或NK细胞可能表明较好的病理治疗效果。此外,NAC前T细胞和NK细胞的比例也可能与肿瘤部位T细胞和NK细胞的浸润有关。
    Aurora A激酶抑制剂Alisertib诱导结直肠癌细胞自噬的作用及与p53表达间的关系
    任宝军, 剧永乐, 封静, 陈淑香, 刘家旋, 罗振涛, 王家智, 杨帆, 李德智, 董博业, 耿岩
    2021, 21(01):  82-86.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1.014
    摘要 ( )   PDF (201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Alisertib(ALS)对人结直肠癌Caco-2和HT29细胞的诱导自噬的作用及与p53 表达状态间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用人结直肠癌Caco-2和HT29细胞进行实验。实验组用0.1、1、5 μmol/L ALS而对照组用同浓度的DMSO处理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自噬率,Wester Blotting法检测细胞自噬过程中关键调节分子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0.1、1 μmol/L Alisertib组Caco-2细胞自噬率增加,分别为26.4%和26.8%(P<0.01)。1、5 μmol/L ALS组HT29细胞自噬率增加,分别为36.8%和42.6%(P<0.01)。Caco-2细胞不表达p53蛋白,而HT29细胞表达p53蛋白。与对照组比较,1、5μmol/L Alisertib引起Caco-2细胞的p-PI3K/PI3K、p-Akt/Akt和p-p38/p38的比值分别降低为对照组的62.6%、45.2%,30.1%、38.2%和49.0%、30.4%(P<0.01),LC3-Ⅱ/LC3-I的比值升高32.6%、46.8%(P<0.01)。与对照组比较,1、5 μmol/L Alisertib引起HT29细胞的p-PI3K/PI3K、p-Akt/Akt的比值分别降低为对照组的70.9%、66.3%和85.2%、27.2%(P<0.01),p-p38/p38和LC3-II/LC3-I的比值升高2.1倍、2.0倍和78.5%、84.8%(P<0.05)。与5 μmol/L Alisertib组比较,10 μmol/L SB202190+5 μmol/L Alisertib引起HT29细胞凋亡率升高64.7%(P<0.001),而Caco-2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变化。结论 Alisertib抑制了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了Caco-2和HT29细胞发生细胞自噬。Alisertib对p38 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不同,激活了HT29而抑制了Caco-2细胞的p38 MAPK信号通路,可能与p53蛋白是否表达有关。
    胃癌组织中HIF-1α,CD68及CD206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周太成, 马宁, 黄恩民, 马涛, 陈嘉林, 陈双
    2021, 21(01):  87-90.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1.015
    摘要 ( )   PDF (18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低氧诱导分子-1α(HIF-1α)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相关抗原CD68、CD206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3例胃癌和癌旁组织中HIF-1α、CD68、CD206的表达状态,计算三种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及阳性细胞数,揭示其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HIF-1α、CD68、CD20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1%、69.8%、51.2%,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胃癌、癌旁组织中每个视野下CD68+细胞数分别为(39.7±7.6)、(8.5±2.8)个;CD206+阳性细胞数分别为(32.0±9.2)、(3.4±1.8)个;HIF-1α+细胞数(22.9±5.6)、(2.1±1.2)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组织中CD206+细胞数与HIF-1α+细胞数表达呈正相关(P<0.01,R2=0.641)。三种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CD68、CD206、HIF-1α表达率及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且CD206与HIF-1α表达呈正相关。胃癌缺氧区域对M2型巨噬细胞有趋化作用,促进胃癌发生发展。
    年轻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基于SEER数据库的回顾性研究
    张华耀, 许水英, 林思园, 张利华, 张致远, 梁宝珍, 刘颖升, 李想娣
    2021, 21(01):  91-95.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1.016
    摘要 ( )   PDF (12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35岁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整理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数据库SEER中2004~2010乳腺癌患者171 799例按照≤35岁或>35岁将患者分成年轻组(4157例)和非年轻组(167 642例),利用卡法检验分析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采用 Kaplan Meier法计算乳腺癌相关OS和中位生存时间做生存分析,利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到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年轻乳腺患者的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年轻组相比非年轻组检验中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病理因素包括:≤35岁或>35岁、分期、组织学分级、N分期、分子分型、是否购买医疗保险,其中年龄、分期、组织学分级、N分期、分子分型、是否购买医疗保险是影响乳腺癌脑独立影响因素。在KM生存分析当中,Log-Rank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提示≤35岁乳腺癌患者相比>35岁乳腺癌患者预后更差,在≤35岁乳腺癌患者中,分期、组织学分级、N分期、分子分型、是否购买医疗保险是乳腺癌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35岁乳腺癌中,分期更高、组织学分级更高、淋巴结转移个数更多、三阴乳腺癌或HER2阳乳腺癌占比例更多、更多患者没购买医疗保险。≤35岁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35岁乳腺癌患者中,分期、组织学分级、N分期、分子分型、是否购买医疗保险是乳腺癌预后独立影响因素。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在单纯性乳腺囊肿治疗中的应用
    李俊达, 张俊琳, 林启谋
    2021, 21(01):  96-99.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1.017
    摘要 ( )   PDF (12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观察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PA-MSHA)对乳腺囊肿的治疗效果,探讨PA-MSHA在单纯性乳腺囊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20例单纯性乳腺囊肿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于超声引导囊肿穿刺抽液后注入PA-MSHA,B组于抽液后注入无水乙醇,C组于抽液后注入高渗糖水,记录各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并随访24个月,对3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12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其中113例完成随访,失访7例。术后6、12、24个月,各组间的治疗效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10)。A、B、C组治疗期间均出现不良反应,其中A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6)。结论 超声引导下囊肿穿刺抽液后注射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可有效治疗单纯性乳腺囊肿,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自制“帽檐Trocar”在经口腔前庭腔镜下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梁文丰, 汤治平, 苏远航, 周建平
    2021, 21(01):  100-103.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1.018
    摘要 ( )   PDF (22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帽檐Trocar”在经口腔前庭腔镜下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分析我院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行经口腔前庭腔镜下甲状腺手术126例病例,其中实验组为单纯使用帽檐Trocar建立空间及手术,对照组为使用悬吊方法,通过介绍帽檐Trocar的制作及使用情况,并统计建腔使用时间,出血量及手术效果作对比。结果 78例单纯使用自制帽檐Trocar完成建腔及手术,48例使用悬吊方法,全部手术均无中转开放手术,帽檐Trocar组用3 mmHg二氧化碳低气压、10 mL/min低气流,术中空间显露均良好;辅助悬吊方法使用6 mmHg,20 mL/min气流量,建腔时间两组对比帽檐Trocar组优于悬吊法,出血量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手术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二氧化碳分压帽檐Trocar组低于悬吊组。结论 使用帽檐Trocar能减少经口腔前庭腔镜下甲状腺手术建腔时间及操作,减少二氧化碳积蓄。
    超声诊断困难的原发性乳腺血管肉瘤:一例报告及文献综述
    孔恒, 陈继鑫
    2021, 21(01):  104-107.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1.019
    摘要 ( )   PDF (34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发性乳腺血管肉瘤很少见,仅占所有乳腺肿瘤的0.04%。在本文中我们讨论一例首诊时超声漏诊的原发性乳腺血管肉瘤患者。该病例报告将回顾相关文献,主要指出超声在乳腺血管肉瘤诊断中的局限性以及其他影像学方法在乳腺血管肉瘤诊断中的必要性。
    分期介入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右锁骨下动脉瘤1例
    刘丛勇, 刘雨强, 张露, 杨艳旗
    2021, 21(01):  108-111.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1.020
    摘要 ( )   PDF (15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动脉缩窄(CoA)是指主动脉局限狭窄,管腔缩小,造成血流量减少。主动脉缩窄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合并二叶式主动脉瓣、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大动脉转位等病变。主动脉狭窄合并右锁骨下动脉瘤非常罕见,本文报导一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右锁骨下动脉及降主动脉瘤,一期应用定制的Armada 35球囊扩张导管及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狭窄,二期介入治疗右锁骨下动脉瘤。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主动脉缩窄合并多发动脉瘤的认识,合理选择治疗手段。
    R.E.N.A.L.,PADUA和C-index三种评分系统在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李法江, 陈帅, 黄红星, 郑轶群, 黎卫, 石映江, 连文清
    2021, 21(01):  112-116.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1.021
    摘要 ( )   PDF (115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R.E.N.A.L.,PADUA和C-index三种评分系统在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院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34例行PN的单侧肾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阅读134例单侧肾肿瘤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应用R.E.N.AL.,PADUA和C-index三种评分系统对肾肿瘤解剖特征进行评分并分组,分析三个评分系统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三种评分系统不同组别间热缺血时间、估计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肌酐升高值及住院天数的相关性。结果 61例和73例患者分别接受了开放式和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三种评分系统两两相关,R.E.N.A.L.和PADUA之间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0.749,P<0.001),其次是C-index和PADUA(相关系数:-0.266,P=0.002),最后是C-index和R.E.N.A.L.(相关系数:-0.191,P=0.027)。R.E.N.A.L.、PADUA评分分组与热缺血时间、估计出血量存在正相关,而与手术时间、肌酐升高值及住院时间无明显相关。C-index评分分组不仅与热缺血时间和估计出血量相关,还与手术时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均高于其他两个评分系统,C-index评分分组与肌酐升高值及住院时间无明显相关。结论 三个评分系统均可对手术复杂程度及相关风险进行评估,C-index评分系统优于R.E.N.A.L.和PADUA。
    残留软骨切下回植治疗手外伤后指间关节部分软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龙文浩, 蓝映, 封帆, 王伟明, 苏奕轩
    2021, 21(01):  117-119.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1.022
    摘要 ( )   PDF (16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残余软骨切下回植治疗指间关节部分软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2年6月至2019年8月共收治指间关节面部分软骨质缺损患者16例(16指),近侧指间关节5例,远侧指间关节11例,切下残留软骨(残留达半面或以上)回植治疗重建指间关节,术后对指关节稳定性,外观、功能恢复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估。结果 术后随访 12~60 个月,平均 36 个月,均未发现软骨坏死,指间关节侧弯畸形充分矫正,关节僵硬改善较好,侧弯面软组织挛缩得到有效改善,外观基本恢复。近侧指间关节屈曲达60°~90°,远侧指间关节屈曲达40°~80°。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优 10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达到81.25%。结论 残留软骨回植治疗指间关节部分软骨缺损可部分重建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腰方肌阻滞应用于剖宫产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系统评价
    刘鉴, 杨桐, 尹晴
    2021, 21(01):  120-125.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1.023
    摘要 ( )   PDF (21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系统评价腰方肌阻滞应用于剖宫产手术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和维普网数据库,收集从建库到2020年4月所有关于腰方肌阻滞用于剖宫产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6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腰方肌阻滞能有效降低剖宫产患者术后24小时内阿片类药物的需求量(SMD=-1.63, 95%CI: -2.06, -1.20, P<0.00001),同时降低术后24小时内PCA按压次数(SMD=-2.01, 95%CI: -2.35, -1.68, P<0.00001),且不增加阿片类药物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由于各研究间术后24小时静息和运动时VAS评分的高异质性,无法进行定量分析,我们仅对此结果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结论 腰方肌阻滞用于剖宫产术术后镇痛,能降低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术后24小时PCA按压次数,在临床多模式镇痛的应用中有广泛前景。
    介入手术与抗凝治疗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对比
    邢越, 徐国建, 朱峥嵘, 邹岚, 徐一丁, 梁笑霞, 张惠萍, 谭雁红, 罗灿华
    2021, 21(01):  126-129.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1.024
    摘要 ( )   PDF (11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比手术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置入与抗凝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收集我科2016年6月~2019年1月期间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79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与抗凝组,对比分析近期治疗效果、远期治疗效果与支架通畅情况等。结果 手术组31例,抗凝组48例;手术组患肢髌骨下10 cm周径下降值平均为4.83±1.26 cm,抗凝组为2.75±0.82 c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18个月,手术组PTS发生率为25.8%,抗凝组发生率为57.8%;支架1期通畅率为80.6%,手术组平均发病时间为5.2天,随访后villalta平均评分为6.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发病时间与villalta评分的呈正相关,说明血栓越早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采用导管溶栓联合支架手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确切、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较低,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输液港囊袋修正术处理输液港外露的临床疗效分析
    管玉婷, 黄丽, 陈建平, 张展尚, 曾国斌
    2021, 21(01):  130-133.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1.025
    摘要 ( )   PDF (13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输液港囊袋修正术处理输液港注射座外露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19年6月期间896例行静脉输液港植入患者中因注射座外露行囊袋修正术12例,分析外露的原因,并观察行输液港囊袋修正术后的输液港使用情况。结果 12例行输液港囊袋修正术后均能正常使用,未出现感染、注射座再次外露等并发症。结论 输液港囊袋修正术是输液港注射座轻度外露、不伴输液港感染患者的有效处理方法,可避免重新建立静脉通道,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少患者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