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岭南现代临床外科》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24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4-12-20
    上一期   
    论著与临床研究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杨光, 吴建武, 蒋新卫
    2024, 24(06):  335-346.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4.06.001
    摘要 ( 50 )   PDF (11406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Meta分析国内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医学文献库,包括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其他资源途径等检索既往关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采用Revman 5.4及STATA进行相关Meta分析,并分析纳入研究的异质性及发表偏倚,确保研究分析的可靠性。结果 共纳入16项回顾性研究。Meta分析结果示:糖尿病、高血压病、术前白蛋白、术前是否减黄、肿瘤性质、胃排空延迟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高龄(SMD=0.16,95%CI:0.02-0.29,P=0.02)、男性(OR=1.77,95%CI:1.43-2.18,P<0.001)、术前总胆红素(OR=0.28,95%CI:0.04-0.51,P=0.02)、血管重建(OR=1.75,95%CI:1.08-2.84,P=0.02)、胰腺质地偏软(OR=0.39,95%CI:0.23-0.66,P=0.0005)、胰管直径<3 mm(OR=0.53,95%CI:0.35-0.81,P=0.004)、胰漏(OR=4.04,95%CI:3.19-5.13,P<0.001)、胆漏(OR=4.04,95%CI:2.83~5.76,P<0.001)及腹腔感染(OR=6.61,95%CI:4.60-9.51,P<0.001)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与糖尿病、高血压病、术前白蛋白、术前是否减黄、肿瘤性质、术后胃排空延迟无显著相关性。年龄、性别、术前总胆红素、血管重建、胰腺质地、胰管直径、胰漏、胆漏、腹腔感染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
    基于竞争风险模型探索术前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在胃癌中的预后价值
    马明哲, 袁庶强, 闵筱辉
    2024, 24(06):  347-353.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4.06.002
    摘要 ( 41 )   PDF (1262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背景 胆红素,尤其是间接胆红素,除了作为一种代谢废物外,由于其内在的抗氧化特性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也有一定影响。胆红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在许多肿瘤中已有相应研究报道,但其在胃癌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方法 回顾性地收集2008~2023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接受根治性或姑息性胃切除术的1245名胃癌患者,并使用Fine和Gray竞争风险模型评估临床病理因素和胆红素相关指标的预后意义。结果 除了常规的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外,建立了一个新的预后指标,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ITR),以预测接受根治性或姑息性手术的胃癌患者预后。结果显示ITR大于0.69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HR=0.72,95%CI:0.61-0.84;P<0.01)。结论 本研究表明术前ITR可作为胃癌患者新的预后标志物。
    短肠综合征大鼠模型中结肠瓣膜成形术的治疗效果及机制探讨
    唐宗艺, 邓高燕
    2024, 24(06):  354-359.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4.06.003
    摘要 ( 33 )   PDF (22418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结肠瓣膜成形术通过上调Wnt3a和β-catenin表达对短肠综合征(SBS)大鼠结肠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SBS模型组(Model)和结肠瓣膜成形术治疗组(Surgery),每组10只。采用ELISA检测血清Wnt3a水平;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分析结肠组织中Wnt3a和β-catenin的mRNA和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化观察α-淀粉酶和胆盐转运蛋白在结肠瓣膜中的表达和分布;采用免疫组化检测Wnt3a、β-catenin、α-淀粉酶和胆盐转运蛋白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结果 与Sham组相比,Model组血清Wnt3a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Surgery组Wnt3a水平显著高于Sham组和Model组(P<0.05)。与Sham组相比,Model组结肠组织中Wnt3a和β-caten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Surgery组Wnt3a和β-catenin表达显著高于Model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α-淀粉酶和胆盐转运蛋白在结肠瓣膜近端和远端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和分布存在差异。结论 结肠瓣膜成形术可通过上调Wnt3a和β-catenin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SBS大鼠的病理改变,这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潜在机制之一。
    吲哚菁绿荧光示踪法、亚甲蓝示踪法及二者联合应用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勤, 陈淑如, 彭鸿彬, 黄宇康
    2024, 24(06):  360-365.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4.06.004
    摘要 ( 29 )   PDF (1162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荧光示踪法、亚甲蓝示踪法及联合示踪法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共有180例早期女性乳腺癌患者入组,并随机分组使用吲哚菁绿(ICG组,60例)、亚甲蓝(亚甲蓝组,60例)和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联合组,60例)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主要研究终点是三组前哨淋巴结活检成功率。结果 ICG组前哨淋巴结活检成功58例(成功率为96.67%,95%CI:88.47-99.59);亚甲蓝组活检成功56例(成功率为93.33%,95%CI:83.80-98.15);联合组活检成功60例(成功率为100%,95%CI:94.04-100.00)。本研究显示,无论是ICG组、亚甲蓝组还是联合组,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成功率均较高,且各组间的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168)。结论 ICG荧光示踪法SLN检出率与亚甲蓝示踪相似,ICG联合亚甲蓝的双示踪方法检出率更高,ICG荧光单示踪或联合亚甲蓝双示踪可用于早期乳腺癌患者的SLNB。
    超声引导下乳腺钙化微创活检与开放活检的对比研究
    罗懿忠, 王永南, 余海云, 邹素文, 杨剑敏
    2024, 24(06):  366-370.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4.06.005
    摘要 ( 27 )   PDF (1085KB) ( 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引导下乳腺钙化微创切除活检与开放切除活检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61侧(154例患者,其中7例双侧)乳腺钙化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微创切除活检组(93例97侧)和开放切除活检组(61例64侧)。微创切除活检组采用高频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旋切活检术切除钙化灶,开放切除活检组采用传统开放切除的方法,所有切除标本送术中拍片检查和病理检查。比较两组目标钙化灶一次性活检成功率、活检切口大小、术后伤口感染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 活检切口大小微创活检组是0.31±0.03 cm,开放活检组是4.15±0.72 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目标钙化灶一次性活检成功率,微创活检组为96.91%,开放活检组为96.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伤口感染率两组均为0。病理结果为良性的患者中,微创活检组的住院时间为2.20±1.30天,开放活检组为5.80±1.9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良性的患者中,微创活检组的住院费用为9303.87±4328.08元,开放活检组为12 614.5±4055.85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高频超声指引下对目标钙化灶进行微创切除活检与传统开放切除活检均是安全有效的活检方法,微创切除活检具有活检切口小、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较低的优势。
    应用断裂力学研究腓骨在下肢中的生物力学作用
    陈新荣, 邢建强, 王大巍, 李朋, 邵滨
    2024, 24(06):  371-377.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4.06.006
    摘要 ( 49 )   PDF (4813KB)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腓骨植骨术因其良好的治疗效果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骨不连和骨缺损的治疗。然而,腓骨在下肢的生物力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应用断裂力学阐明腓骨在下肢中的生物力学作用。方法 随机收集10例骨量正常(T≥-1)的成人膝关节CT,包括6例左膝和4例右膝,已排除其存在骨性疾病。将DICOM格式的CT扫描图像导入Mimics软件,在Mimics软件中提取胫骨和腓骨的三维模型。将每个模型导入到3-MATIC和LS-DYNA软件中进行模型处理和运算条件设置,计算两种模型中胫骨骨折的载荷和断裂时限变化,以评估腓骨在下肢中的生物力学作用。结果 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胫腓骨载荷情况与文献报道相似。在腓骨支撑的模型中,胫骨的骨折载荷为10.92±0.45 kN,初始骨折时间为0.65±0.15 s,完全骨折时间为0.69±0.16 s。腓骨缺损模型中,胫骨骨折载荷为9.60±0.37 kN(P<0.05),初始骨折时间为0.49±0.11 s (P<0.05),完全骨折时间为0.54±0.12 s(P<0.05)。结论 腓骨在下肢负重中起着重要的生物力学作用,值得临床重视。
    脑脊液中IL-17A表达与交通性脑积水患者临床预后的分析
    林海, 叶忠兴, 林玲, 胡瑜玲, 王蕊, 张文静, 唐文龙
    2024, 24(06):  378-383.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4.06.007
    摘要 ( 43 )   PDF (1263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交通性脑积水患者术前脑脊液中白介素17A(IL-17A)水平对其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4例交通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数据。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术前接受了腰椎穿刺以收集脑脊液样本,检测脑脊液中的IL-17A水平。分别在术后4周和术后3年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进而分析脑脊液IL-17A水平与临床疗效之间的潜在关系。结果 研究数据显示,术前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脑脊液中IL-17A的表达水平较高。在术后4周的疗效评估中,我们发现90.7%的患者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但脑脊液IL-17A的表达水平与术后即刻疗效之间的关联性并不显著。然而,在术后3年的长期疗效评估中,结果显示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水平,且治疗疗效较好的患者脑脊液中IL-17A水平明显低于疗效较差的患者(P<0.05)。此外,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的脑脊液IL-17A的表达显著高于未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结论 本研究表明,脑脊液中IL-17A的表达水平可作为预测交通性脑积水患者临床长期预后的一个有效指标。这一发现为交通性脑积水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潜在的干预靶点。
    皮内缝合法与间断缝合法缝合头皮在额外侧入路手术中的比较
    何山, 付涛, 王计伟, 张海红
    2024, 24(06):  384-387.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4.06.008
    摘要 ( 26 )   PDF (1634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应用皮内缝合与间断缝合方法对额外侧入路中缝合头皮切口在缝合速度、术后切口甲级愈合率、术后瘢痕最大宽度及术后平均住院天数的差异。进而为神经外科额外侧手术入路的切口关闭提供新的策略。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4年2月于就诊于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并接受额外侧入路手术患者99例,以手术日期的奇数与偶数分成两组:间断缝合组(47例)、皮内缝合组(52例)。记录术中缝合时间、切口长度、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术后住院时间、三个月后切口瘢痕最大宽度。结果 间断缝合组及皮内缝合组的缝合速度分别为1.99±0.62 cm/min、1.96±0.66 cm/min,三个月后切口瘢痕最大宽度分别为3.40±1.30 mm、1.96±0.90 mm,切口甲级愈合率分别为78.72%、96.1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1.13±2.87 d、8.71±3.11 d。两组间切口甲级愈合率、切口瘢痕最大宽度、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间断缝合法相比,应用皮内缝合法关闭额外侧入路手术切口可以提高术后切口甲级愈合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不会增加手术时长,且具有术后瘢痕小、切口美观的优势。
    病例报道
    筛状桑葚型甲状腺癌1例并文献复习
    刘伙莲, 雍娟娟
    2024, 24(06):  388-391.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4.06.009
    摘要 ( 46 )   PDF (3135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了1例CMTC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表现、免疫组化结果及基因检测结果,术后病理组织学揭示筛状、桑葚样结构。免疫组化显示β-catenin在细胞核和胞质中弥漫阳性,Ki-67指数通常低于5%,筛状结构中TTF-1、ER、PR表达阳性,而桑葚样结构中不表达。CMTC作为一种罕见的甲状腺癌亚型,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特征和较为乐观的预后。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对于确诊至关重要,同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FAP的筛查和随访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外科教学
    外科——思政融合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
    李登, 陈镁仪, 许杰, 刘卓劼, 张琳, 余珍燕, 李春海
    2024, 24(06):  392-397.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4.06.010
    摘要 ( 36 )   PDF (1006KB) ( 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立德树人是医学教育的中心,课程思政融入外科教学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外科医生的重要手段。外科——思政融合教学体系改革包括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两部分。科学实用的思政元素发掘及融入方法,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牢牢把握“政”、“德”、“才”三个育人目标,通过宏观属性、社会属性、个人属性体现外科学的内涵,可有效帮助年轻教师理解课程思政、掌握教学方法。
    综述
    肿瘤微环境介导代谢重编程在前列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李栋泉, 黄山河, 黄海, 谢锐辉
    2024, 24(06):  398-409.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4.06.011
    摘要 ( 85 )   PDF (1160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代谢重编程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代谢改变除了受到肿瘤突变、表观遗传修饰等机制的作用,肿瘤微环境与肿瘤细胞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是驱动前列腺癌代谢重编程进而导致肿瘤恶性进展和治疗失败的重要因素。肿瘤微环境通过其中的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非免疫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等)以及细胞外基质成分和可溶性因子,与肿瘤细胞的持续交互作用导致代谢竞争和共生,诱导了肿瘤细胞代谢重编程,同时重塑了邻近细胞的代谢特征,导致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靶向前列腺癌及其微环境的代谢重编程是改善前列腺癌治疗困境的重要策略。本文综述了目前关于前列腺癌代谢重编程及微环境中代谢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以期提高对代谢重编程如何调节前列腺癌进展和治疗失败机制的理解,为针对代谢靶点的新型抗癌治疗方式提供新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