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结石为目前临床中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预防难度大等特点且近些年来受饮食因素、饮用水因素、遗传因素、尿路因素、药物因素等影响,该病症发病率呈现出明显上升态势[1]。尿石症的病理生理学复杂,受许多相互作用的因素,如遗传、代谢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危险因素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亦可能会促进尿路结石的形成,但机制并不完全清楚[2,3]。由于尿路结石类型多样且成分不一,认识和控制这些因素是防止尿路结石形成和减少其复发的主要目的[4]。
顺德地处于广东省南部,为佛山市5个行政辖区之一,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无论是气候还是饮食均有着自身的独特性。然而,目前虽然有其他不同地区尿路结石成分的报道,但时至今日尚无本地区的研究。故本次研究围绕顺德地区原住居民与外来居民尿路结石成分的差异性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新容奇医院泌尿外科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300例尿路结石患者,根据居民来源分为原住居民组150例及外来居民组150例。原住居民组中男118例、女32例;年龄38岁~68岁,平均年龄(49.85±1.21)岁;病程时间3个月~3年,平均病程时间(1.25±0.20)年;结石直径0.3~2.2 cm,平均结石直径(1.11±0.10)cm;结石类型:单发结石128例、多发结石22例;结石部位:肾脏85例、输尿管31例、膀胱20例、尿道14例。外来居民组中男120例、女30例;年龄36岁~69岁,平均年龄(49.93±1.24)岁;病程时间3个月~3.5年,平均病程时间(1.29±0.24)年;结石直径0.5~2.4 cm,平均结石直径(1.17±0.13)cm;结石类型:单发结石125例、多发结石25例;结石部位:肾脏82例、输尿管34例、膀胱21例、尿道13例。纳入标准:①经临床检查确诊为尿路结石者;②认知功能良好,能够配合此次研究者;③同意此次研究方案者;④两组的前150份样本。排除标准:①处于妊娠状态或哺乳期的女性尿路结石者;②复发的尿路结石者。两组尿路结石患者一般资料间无统计学差异,符合分组比对要求。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组别原住居民外来居民n 150 150 χ2 P男/女118/32 120/30 0.081 0.776年龄/y 49.85±1.21 49.93±1.24 0.566 0.572病程/y 1.25±0.20 1.29±0.24 1.568 0.118
顺德原住居民:籍贯属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并长期居住于顺德的居民。外来居民:籍贯不属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但在此工作或居住的居民。
1.2 方法
通过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输尿管镜取石术、膀胱镜取石术、体外震波碎石术、患者自行排出等方式获取尿路结石后利用流动自来水将结石表面的残余尿液以及血污彻底冲洗干净,无菌蒸馏水反复冲洗3次之后将其置于滤纸上,于室温条件下待尿路结石自然风干。将已经风干的尿路结石与溴化钾粉末相混匀,彻底粉碎结石并仔细研磨,借助天津市科学器材公司生产的压片机将尿路结石粉末制备成为半透明状。将处理之后的尿路结石粉末置于蓝莫德天津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LIIR-20型红外光谱分析仪中对其成分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取尿路结石类型、含钙结石成分、尿酸结石成分作为观察指标。尿路结石类型包括含钙结石、感染性结石(碳酸磷灰石)、尿酸结石、其他(鸟粪石、二水磷酸二钙等)。含钙结石成分包括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尿酸结石成分包括尿酸铵、无水尿酸、一水尿酸钠、二水尿酸。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尿路结石类型对比
在尿路结石类型比较中原住居民组含钙结石占比、纯尿酸结石占比高于外来居民组,感染性结石占比低于外来居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类型结石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尿路结石类型对比[n(%)]
组别原住居民组外来居民组n 150 150 χ2 P含钙结石111(74.00)90(60.00)6.648 0.010感染性结石10(6.67)42(28.00)23.821<0.001尿酸结石25(16.67)11(7.33)6.987 0.013其他4(2.67)7(4.67)0.849 0.357
2.2 两组含钙结石成分对比
原住居民组中一水草酸钙占比高于外来居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水草酸钙、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占比与外来居民组数值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含钙结石成分对比[n(%)]
组别原住居民组外来居民组n 111 90 χ2 P一水草酸钙88(79.28)55(61.11)7.991 0.005二水草酸钙14(12.61)20(22.22)3.265 0.071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9(8.11)15(16.67)3.462 0.063
2.3 两组尿酸结石成分对比
原住居民组中尿酸铵、无水尿酸、一水尿酸钠以及二水尿酸占比与外来居民组数值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尿酸结石成分对比[n(%)]
组别原住居民组外来居民组P n 25 11尿酸铵15(60.00)5(45.45)0.478无水尿酸9(36.00)3(27.27)0.672一水尿酸钠1(4.00)2(18.18)0.216二水尿酸0(0.00)1(9.09)0.306
3 讨论
全世界结石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归因于人口增长以及肥胖和糖尿病的增加。由于地理和环境影响了结石病的分布,包括亚洲在内的大部分地区需要更多关于结石病的信息,了解快速增长的相关疾病的影响将有助于提高对结石疾病的预防[5]。另外,了解不同地区及不同类型结石成分的差别也有助于认识和采取降低高复发率的措施。Daudon等[6]的研究认为,至少有40%的结石来自于有过结石病史的患者。
饮食因素、饮用水因素在尿路结石发生、发展以及复发中的重要性越发被医学界所重视,原因在于南方人喜食富含草酸以及钙的食物,加之南方水系钙、镁等矿物质含量偏高,使其容易形成尿路结石[7,8]。对于不同成分的尿路结石,其所采取的预防方法亦不尽相同,如含钙结石需要限制高钠、高嘌呤的食物,提高富含丰富纤维素的粗粮摄入量;感染性结石则需要以低磷低钙饮食为主;尿酸结石者日常生活中应大量饮水;胱氨酸结石则需要限制钠盐的深入量。然而,顺德地区不同居民类型尿路结石成分尚未有研究涉及,其他地区的研究虽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对本地区尿路结石预防工作缺乏足够的指导作用,所以围绕原住居民与外来居民尿路结石成分的差异性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中原住居民组含钙结石占比74.00%、尿酸结石占比16.67%,均高于外来居民组60.00%、7.33%,而感染性结石占比6.67%,显著低于外来居民组28.00%(P<0.05),其他占比数值相当。由此结果可知,顺德地区原住居民尿路结石类型与外来居民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并具有本地区的特殊性,即:原住居民好发含钙结石以及尿酸结石,少见感染性结石。在含钙结石成分、尿酸结石成分比较上,两组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即:原住居民组中一水草酸钙占比高于外来居民组,而二水草酸钙、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尿酸铵、无水尿酸、尿酸一水尿酸钠以及二水尿酸占比则与外来居民组数值相当,表明虽然含钙结石、尿酸结石两组间存在一定差异性,但在具体成分上却存在着一定的重合性。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况,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首先,顺德位于广东沿海,气候炎热而湿润,使得居民日常生活中会大量饮水,而当地的水质较硬,钙、镁等离子含量高,随着饮水量的提高将会导致以上矿物质大量蓄积于体内[9]。其次,顺德地区原住居民偏好甜食又喜好饮酒或饮茶,精致糖分的摄入量亦相对较高,而纤维素的摄入量却严重不足,使得膳食结构严重失衡,特别是沿海地区水产资源丰富,海鲜在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10]。以上因素单独或者是相互交织使得顺德地区原住居民尿路结石以及成分呈现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情形。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次研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日常生活中多喝水。无论是那种尿路结石类型,大量饮水都是一种保护性因素,随着饮水量的提高能够促使蓄积于体内的矿物质随着尿液排出体外。每日少量多次饮水,每次200~300 mL以促使自身日排尿量在1500 mL以上无论是预防尿路结石的发生还是复发均具有益处。但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摄入矿物质含量高的硬质水;其次,注意饮食搭配,日常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低钠、低磷、低嘌呤、低蛋氨酸、高钙的食物为主,严格限制富含草酸食物摄入量,调整动物蛋白质食物比例,提高碱性食物配比以促进尿结晶的溶解;第三,多运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中低运动强度的有氧运动,如跑步、漫步、太极拳等,以便于体内小结石的排出。
综上所述,顺德地区原住居民与外来居民尿路结石成分存在较大差异性,据此开展饮食指导有助于降低尿路结石发病率以及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Raheem OA,Khandwala YS,Sur RL,et al.Burden of Urolithi-asis:Trends in Prevalence,Treatments,and Costs[J].Eur Urol Focus,2017,3(1):18-26.
[2] Lieske JC,Rule AD,Krambeck AE,et al.Stone composition as a function of age and sex[J].Clin J Am Soc Nephrol,2014,9(12):2141-2146.
[3] Saita A,Bonaccorsi A,Motta M.Stone composition:where do we stand[J]? Urol Int,2007,79(Suppl 1):16-19.
[4] Zhang X,Ma J,Wang N,Lin C.Urinary stone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3684 patients in the eastern Shandong region of China [J]. J Int Med Res, 2019. doi: 10.1177/0300060519887266.[Epub ahead of print]
[5] Sorokin I,Mamoulakis C,Miyazawa K,et al.Epidemiology of stone disease across the world[J].World J Urol,2017,35(9):1301-1320.
[6] Daudon M,Jungers P,Bazin D,et al.Recurrence rates of uri-nary calculi according to stone composition and morphology[J].Urolithiasis,2018,46(5):459-470.
[7] 高逢彬,王谦,王荣江,等.浙江省泌尿系结石患者的结石成分分析(附4423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9,40(8):619-624.
[8] 胡明,崔学江.广东南海地区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成分分析(附986例报告)[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3,13(3):181-183.
[9] 李志斌,何利兵,杨春亭,等.广东东莞地区416例泌尿系结石成分分析[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17,37(4):525-528.
[10] De SK,Liu X,Monga M.Changing trends in the American diet and the rising prevalence of kidney stones[J].Urology,2014,84(5):1030-1033.
[11] 吴伟宙,黄健,梁雄发,等.单中心15269例泌尿系结石患者的结石成分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8,39(9):65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