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有新的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研发和应用于肝脏的磁共振检查。这些对比剂通过不同的途径经正常肝细胞摄取、分泌进入胆道系统,可用于诊断肝细胞来源和非肝细胞来源的肝内结节性病变,还可用于胆道疾病的诊断。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的临床应用为肝脏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帮助,本文将对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的特性、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做系统的综述。
【摘要】 Notch信号通路是一条影响细胞命运、保守而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几乎涉及所有细胞的生长活动,在调节细胞分化、增殖和凋亡,及在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中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对Notch信号通路的研究不断加深和完善,使其与肿瘤的密切关系得到了充分呈现,并有望针对相关靶点设计靶向药物,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方向。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 IPMN)是一种产黏蛋白、胰管囊性扩张和导管内有乳头状肿物生长的肿瘤。1982年日本学者Ohashi等[1]报道了四例胰腺癌患者,他们共同点包括胰管扩张、产生大量粘液、Vater壶腹扩大,随访发现他们的生存时间都超过3年。当时这种肿瘤被看成是胰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直到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IPMT,2000年重新命名为IPMN沿用至今[2, 3]。
【摘要】 目的 探讨重度肥胖病人以去脂体重为标准计算全麻静脉诱导剂量对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方法 选取ASA I~II级、年龄18~60岁、体重指数(BMI)≥40、手术时间<2小时,择期在全麻下行普通外科与骨科手术的患者30例,按照全麻诱导用药剂量的计算方法随机分为三组:去脂体重给药组(LBW组),总体重给药组(TBW组)和理想体重给药组(IBW组),患者均采用静脉麻醉诱导。取入室后前三个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的平均值作为基础值(T1),分别记录并比较各组患者麻醉诱导后插管前(T2)、插管后即刻(T3)的HR、SBP和DBP以及拔管时间(术毕至拔管的时间),计算并比较各组心率与收缩压的乘积(Cardiac rate-pressure product,RPP),比较各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1)在T2时刻,与T1比较, TBW组患者SBP、DBP和HR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LBW组和IBW组(P<0.01);(2)在T3时刻,与T1比较,TBW组和LBW组患者的SBP、DBP和HR均有所下降,且TBW组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LBW组(P<0.01);而IBW组患者的SBP、DBP和HR均有所升高,且升高的幅度大于15%(P<0.01);(3)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三组比较,SBP升高>30%、HR>100次/min和RPP>12000的发生率为IBW组最高(60%、50%、80%,P<0.01);SBP下降>30%和HR <60次/min的发生率均为TBW组最高(70%、50%,P<0.01);(4)三组比较,拔管时间TBW组最长(26.2±12.5 min,P<0.01)。结论 对于无基础疾病的重度肥胖病人,以LBW作为标准计算静脉麻醉诱导剂量对循环的影响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苏醒快,更具合理性。
【摘要】〓目的〓分析前哨淋巴结(SLN)阳性原发乳腺癌患者腋窝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SLN阳性并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资料。获取的SLN均按示踪剂浓度排序并测量浸润灶大小。对各种临床及病理组织学因素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纳入单因素分析有意义(P<0.05)的预测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提示NSLN转移与SLN转移率(P<0.001)、SLN阴性个数(P=0.02)、染色剂浓度最小SLN转移(P=0.02)、SLN最大转移灶大小(P<0.001)有关。全部SLN转移者NSLN转移可能性较非全部SLN转移者大;随SLN阴性个数增加,NSLN转移率下降;染色剂浓度越大SLN转移机会越大,浓度最小SLN转移者较浓度最小SLN无转移者SLN ,其NSLN转移几率更高;最大转移灶>2 mm者出现NSLN转移可能性比SLN最大转移灶≤2 mm者大。结论〓SLN转移率(P<0.001)、SLN阴性个数(P=0.02)、染色剂浓度最小SLN转移(P=0.02)、SLN最大转移灶大小(P<0.001)是NS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
【摘要】 结直肠癌作为消化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一直以手术切除作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有较多文献的数据显示,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在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本文就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并发症进行防治阐述。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参考目前关于胰腺囊性肿瘤的最新研究成果。结果:探讨了胰腺囊性肿瘤与胰腺假性囊肿的鉴别诊断,分别就浆液性囊性肿瘤(SCN)、粘液性囊性肿瘤(MCN)、导管内乳头状瘤(IPMN)和实性假乳头状瘤(SPN)的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讨论,并且就内镜超声(EUS)、内镜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活检(EUS-FNA)以及囊液分析的诊断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结论:结论:尽管囊性病变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但单一的影像检查的准确性还是有限的,CT、MR应与EUS相辅相成,而且还可行囊肿穿刺,分析囊液的成分,对于诊断不明确的病例,可以通过动态的影像检查来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无支架管引流胰管成型法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应用方法和胰瘘的预防。方法 自2012年1月至12月,2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全部行胰管成型,不放置支架管内引流或外引流。结果 27例胰管内径2.5~8.0 mm,全部完成胰管成型胰肠吻合术,根据国际及国内胰瘘诊断标准,胰瘘发生2例,发生率7.4%,均为A级胰瘘,术后总住院时间10~14天。结论 无支架管引流胰管成型法胰肠吻合简化了胰十二指肠手术,胰瘘发生率较低,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
目的探讨保乳手术治疗三阴乳腺癌的安全性及接受保乳治疗的三阴乳腺癌的临床预后特点。方法 718例接受保乳手术治疗病例,其中三阴乳腺癌111例,非三阴乳腺癌607例,比较两组的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结果中位随访50.5个月,三阴乳腺癌和非三阴乳腺癌的局部复发分别为3例(2.7%)和14例(2.3%),无复发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97.3% vs 97.7%,P=0.883);远处转移分别为4例(3.6%)和21例(3.5%),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没有统计学差异(96.4% vs 96.5%,P=0.726)。结论 保乳手术治疗三阴乳腺癌安全,有效,其局部复发率与远处转移率与非三阴乳腺癌患者相当。
【摘要】 随着B超等影像学技术的广泛普及,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检出率越来越高,已成为胆道外科的常见疾病。目前针对PLG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手术治疗,而迄今又无有效的方法在手术前明确PLG的类型,因此使得临床上大部分无恶变倾向的PLG实施了不必要的预防性胆囊切除术。鉴于此,本文将对PLG与恶变关系等进行综述,系统地认识PLG及其恶变的危险因素,从而确定预防性胆囊切除的手术指征及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椎体强化术(椎体成形PVP和椎体后凸成形 PKP)术后椎体再骨折发生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1年 8月在我院行经皮椎体强化术的171例患者,其中再发椎体骨折19例27个椎体(A组),未再发骨折152例作为对照(B组)。所有患者获得随访6~16个月,平均13个月。记录患者临床资料、骨水泥注入量、测量椎体前缘椎体高度及Cobb角变化等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记录再次手术前、后第1天及末次随访VAS评分。结果 16个椎体发生在PVP术后相邻椎体(84.2%),其中9个椎体术后2个月内发生;骨水泥向椎间盘渗漏在A、B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椎体强化术在再骨折术前、后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再骨折发生具有一定危险因素,椎体强化术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同时应该加强骨质疏松药物治疗。